按中國曆法,春季從立春開始至立夏前,中間經歷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等五個節氣,今年的新曆時間為二月三日(立春)至五月四日(立夏前一天)。
中醫養生,是按照中醫理論調整生活習慣,達到頤養身心、增強體質、防病延壽的目的,跟西方醫學所追求身、心、靈健康目標相近。除了最常用的食療,中醫養生也包含運動、思想等調攝。最基本的養生之道,就是順應天時,順勢調整自己的生活習慣,所以應先理解春天的特性。
文:盧肇聯(註冊中醫)
圖﹕資料圖片、RyanKing999、Devonyu、miya227@iStockphoto
生長旺季 病菌活躍
《黃帝內經》記載:「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
由寒冷冬天漸漸過渡到暖和春天,這是萬物萌生發育的階段。從中醫的觀念上,人與自然相應,此時人體的陽氣也正處於一年堨耵攭M發育較旺盛的時間,所需的能量漸漸增多,因此中醫提倡「春夏補陽」的養生原則。
中國哲學中,春天在五行屬木,主氣是風,在人體與肝相應。一年之中,植物、動物包括人都在春天時生長得較旺盛,好比樹木長出幼芽。但請別忘記,細菌、病毒也不例外。春天是細菌、霉菌滋生得最快的時節,以前中醫不知道細菌的存在,所以感冒、流感在中醫內容中都歸類跟「風邪」有關。
11時就寢 輕鬆運動
《黃帝內經》除了陳述春天「發陳」的特性,也提出養生的原則。「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髮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
◆「夜臥早起」
雖然內經認為春天大家應晚睡早起,不過我們也不能用現代人的心度古代人的腹。古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所謂的「晚」其實也只是日落時間較冬天遲一些,而不是我們現在的「晚」是凌晨兩點。一般而言,晚上十一時左右睡眠也較為切合現時的生活。
◆「廣步於庭」
多作輕鬆的運動。避免因為冬天少運動,身體機能較緩慢而突然做劇烈運動,以致內臟未能即時應付強大的體力支出而危害健康。我們應按自己的能力去做運動,運動前有足夠的熱身,循序漸進,量力而為即可。有足夠的運動,提升身體抗病力,即使感受風邪(感染病菌病毒),也不易發病。
◆「被髮緩形,以使志生」
平時工作壓力大,已經令人吃不消。如果工作時保持心情輕鬆,減少不良情緒及壓力的累積,自然能提升工作效率,也能減低患病的風險。
◆「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
工作時切勿有惱怒殺生、掠奪、刑罰等念頭,否則必自尋煩惱,百病纏身。作為上司者的應多給予下屬支持鼓勵、獎賞,維持工作間的良好氣氛,自然能政通人和,事事順利。
簡單而言,在春季,我們應:
1. 晚睡早起
2. 多作散步或遠足,令身心得以舒展
3. 舉止輕柔和緩,勿過於心急
4. 避免有殺害、掠奪、刑罰等不良的念頭
如果違背了這一個自然規律,損傷肝氣,人體適應環境的能力減低了,到了夏天則有機會罹患寒性的疾病。這些道理老生常談,大家都明白,但是執行起來卻又無從入手……
乍暖還寒 注意氣管
春天理應日漸回暖,但近日天氣反常,一個冷鋒到來,氣溫驟降,易引起另一波的流感高峰。普通感冒或是流感,在中醫辨證中多與「風邪」有關。風邪外襲人體,便會出現感冒徵狀。因此要預防感冒,應避免處於當風的地方,特別注意咽喉、氣管及肩頸部的保暖工夫。最後,在流感高峰期更應注意保持個人衛生,避免到人煙稠密的地方,患上流感或感冒就應戴上口罩和請病假休息,這些都是《內經》沒有記載的,要提一提大家。
知多
春日少吃酸 多吃糙米豆類健脾
唐代名醫孫思邈說:「春日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在春季人們要少吃些酸味的食物,以防肝氣過於旺盛;甘味的食物能補益脾氣,多吃一點能避免肝氣太旺影響脾胃功能(木剋土)。寒冬時多食厚味滋補的食物,到春季就應以清淡的飲食,來平和地調補脾胃。這堜珓的甘味,並非指精製的砂糖和甜食,較準確的是指如糙米、豆類或是淮山、黃蓍等健脾益氣的中藥。
蘇葉生薑紅糖茶
材料:蘇葉5克、生薑2片、生甘草2片、紅糖小量
做法:生薑連皮洗淨切片(約二元硬幣厚),連同蘇葉、生甘草放入煲,加水500毫升煮沸,熄火焗10分鐘,隔渣,加入紅糖調味飲用。每周飲用2至3次
功效:適合冬春季氣候反覆變化、流感季節飲用
扁豆袪濕湯
材料:炒扁豆、眉豆、淮山各30克,瘦肉250克,蜜棗2枚
做法:瘦肉洗淨汆水切件,其他材料洗淨放入鍋內,加2500毫升水煲2小時,每周飲用3次
功效:扁豆性微溫味甘,能健脾化濕;眉豆微溫味甘,能健脾除濕。此方能達到「增甘,以養脾氣」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