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新聞撮要
平板電腦、智能手機是不少幼童的「止哭神器」,故被稱為「電子奶嘴」。港大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臨床副教授葉柏強正研究幼童過量用電子產品對健康影響,其團隊5年前開始長期追蹤適量及過度(每天2至3小時)用電子產品的4至5歲幼童,分析其家庭環境、智能評估數據等,發現過量用電子產品的幼童會睡眠不足、社交及專注力差,以及有衝動行為問題等過度活躍症狀,即過量用電子產品與上述症狀有非常高的關連。但研究尚未完成,兩者關係尚待進一步研究。
與活躍症高關連
瑪麗醫院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主管陳國齡稱,多年前已有研究發現,看電視愈多的人會有更多行為情緒問題,現仍無法知悉這與電視內容還是欠家長指導有關。她亦推斷可能是對像花較多時間在電視,少了社交及學習機會,令社交及語言能力比一般人弱。
陳國齡認同過早及過度用電子產品對幼童無益,兩歲或之前正是語言、社交及情緒發展階段,需從照顧者身上學習溝通及情緒管理,因此不鼓勵兩歲或之前的幼童用電子產品。陳續說,兩歲之後的幼童開始有較大安全感,亦需要接觸外在世界,因此可適度用電子產品,但家長要陪伴在側解釋,每天不宜多於半小時。
電子產品或令活躍童上癮
精神科專科醫生黎大森則推斷,電子產品可能更易令有過度活躍症的兒童上癮。他解釋,過度活躍患者前腦發育較正常人慢,影響其思維及組織,患者更容易分心,專注力較弱,控制能力低及容易衝動,因此過度活躍患者更易被電子產品吸引。
蔡女士的6歲兒子剛上小一,她擔憂兒子終日對著電子產品會變自閉,忍心讓其哭個夠,也堅拒用電子產品哄孩子。近日Pokemon GO風靡全球,蔡說兒子也心動想玩,但她跟兒子說「媽媽都無玩呢」,以身教與兒子一同遠離電子產品。不過,有家長認為子女可用電子產品看電影及學英文,不應完全阻止。成先生認為女兒從電子產品中看電影及玩遊戲學到很多詞彙,其4歲的女兒每天花約兩小時用平板電腦,他說此習慣自女兒3歲開始,若女兒「扭計」,他會給她玩平板電腦。
──綜合《明報》報道
■知識增益
網絡成癮 影響健康
網絡與我們的生活日益不可分割。2016年9月9日,衛生署與世界衛生組織(WHO)及各國專家舉行「過度使用互聯網、電腦、智能電話及同類電子產品研討會」,研討使用互聯網和電子產品的潛在健康風險。衛生署長陳漢儀致辭稱,2014年調查發現學前兒童用電腦的中位數是兩歲,用屏幕產品中位數為16個月;至於10至14歲青少年每週用20至50小時互聯網的比例,亦由2003年16.3%,升至2013年的37.5%。
香港互聯網普及,除電腦外,青少年幾乎每人擁一部智能手機,但長期使用電子產品,可能為生理和心理或社交健康帶來負面影響;網絡私隱和安全、與性有關的罪案等,近年也引起關注。衛生署於2014年的調查指出,88%學校教師認為其學生上網成癮,但只有7%的學校教師稱曾有學生因此問題救助;另一方面,15%學生懷疑自己上網成癮,但受訪學生中,僅2%曾因此求助。
陳漢儀指出,兒童及青少年是自我管制能力較低的一群,家長可與子女訂明用電子產品的時間;學校亦要多留意學生學習及精神狀況,並與家長保持溝通,防止學生上網成癮。署方2013年成立諮詢小組,為學生、家長和教師製作健康「貼士」,冀年輕一代和市民用互聯網和電子產品時,能注重健康,減少不良影響。
◆參考資料
1.明報通識網熱門專輯「智能電話與生活」:link.mingpao.com/22921.htm
2. 衛生署,《使用互聯網及電子屏幕產品對健康的影響諮詢小組報告》,2014.07.08
3. 政府統計處:censtatd.gov.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