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提起南非,同學可能會想到其前總統曼德拉、野生動物園,以及種族隔離政策。事實上,即使南非惡名昭彰的種族隔離政策已經取消20多年了,但貧富懸殊問題比起20多年前卻更嚴重:10%的人口掌握全國75.9%的財富,比巴西或美國的數字更加叫人擔憂;而且最富有的1%至5%南非人口中,有80%仍然是白人,可見南非的貧富懸殊絕對是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亦是城市化和地理空間規劃不當的後果。
城鄉規劃不善 加劇貧富懸殊
1950至1990年代,南非的種族隔離政策將貧窮的黑人和其他有色人種,強迫遷徙至經濟發展欠佳的地區或城市邊緣,白人則可居於市中心和經濟發達地區,並獲得較佳的工作機會。種族隔離政策結束後,居住和流動限制解除,城市的地價和樓價大幅上升,平民難以負擔;政府的資助或公共房屋建於城市邊緣,亦鞏固了窮人和有錢人的地緣分野,間接令貧富懸殊惡化。
此外,不少農村人見流動限制解除,放棄耕種,移居到重點發展城鎮如約翰內斯堡、開普敦和德爾班。近年南非政府的人口普查顯示,豪登省有高達54%人口是從其他省份而來,只有46%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面對大量流動人口,省政府難以規劃及提供足夠基建設施及公共服務。結果外來移民於城市邊緣築起簡陋的房屋,毗鄰門禁森嚴的富人社區,以致許多省份的南非人仍處於地理及階級「隔離」的狀態。棲身城市邊緣的群體除了工資低微外,還要忍受居住環境惡劣、治安欠保障,更未必享有交通或電訊等服務。
導致南非貧富日趨懸殊的另一宏觀因素是經濟的轉型。當經濟發展集中在城市,城鄉差異日大,不少農民迫於生計,不得不離開農村,進入城市,成為廉價的勞動力。而南非卻沒有足夠的工作崗位給予基層工人,這點可見於該國近年高達25%的失業率。
奉行市場經濟的南非正面對去工業化的經濟大轉型,千禧年間,市場上有21%的全職職位被削減。自1990年起,製造業每兩年削減10萬個職位,服務業的職位空缺則有所上升。南非的歷史傳統上,批發業、建築業和旅遊業的空缺不多,而且通常以短期工的形式聘用,現在這些工種卻是市場上的主流,令許多南非人的工作並不穩定,生活欠缺保障。工人想要跟老闆談判或商議合理待遇,殊不容易。據樂施會資料,相比1997年,45.2%的工人能夠參加工會,2012年間,只有25.4%的工人是工會成員,可見南非的政治及經濟環境愈發不利於基層工人。
去工業化 工人生活欠保障
表面看來,南非是非洲中發展較佳的國家,甚至曾舉辦世界盃,國際知名度高。不過,南非的處境也是一些發展中國家寫照,不難預料,如果沒有效的政策介入,如引入土地改革、最低工資、改善種族歧視,南非的貧富兩極化必然惡化,激化社會矛盾,引伸無數難纏的社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