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溫哥華華埠一棟街角物業以高價出售,可能拆卸改建9層甚至12曾高樓,再次引起華埠「高尚化」、華人店舖流失的憂慮。
一直爭取興建更多可負擔房屋,保留更多廉價店舖的唐人街關注組的梁偉安指出,雖然經過多番抗爭,不斷作出呼籲,但在華埠看不到好轉的[象,反而是每況愈下。華埠變得愈來愈不可負擔,特別是低收入的華人耆英。傳統華人店舖不斷退出,而高檔餐廳與店舖不斷遷入華埠,讓低收入華人耆英喪失了一個消費社交的地點。
最近歌雅街(Gore St.)夾奇化街(Keefer St.)的一棟兩層樓房以高價售出,再次加深憂慮。根據經紀的網站,該棟樓房已經售出。樓宇其後會否步華埠其他物業的後塵,遭拆卸重建?重建之後,目前充滿華人風情的燒臘舖、海產店以及海味參茸店是否能夠保留?頓成疑問。本報詢問該樓宇的各家店舖,均對業權轉手之後的變化,表示不知情。還囑咐記者查詢業主。該棟興建於1962年的建築樓高兩層,但根據地產經紀的招售網站,該地段屬於HA-1A的規劃,可以興建樓90呎的高樓。假若申請獲准,甚至可以加建至120呎的高樓。樓宇目前的租金淨收入為16.68萬元。
根據2006年的人口統計,華埠的收入中位數只有17,658元,而全市的收入中位數則為47,299元。根據First Call B.C所作的統計,唐人街貧困兒童的數字更高達59%。近年來潛入華埠的高檔咖啡廳與精品商店,顧客不一定是該區的低收入居民。
市府規劃師賀厄斯(Karen Hoese)指出,在2012年,為了應對華人店舖不斷流失的問題,市府推出一個三年計劃,並配合長遠的社區規劃。該策略容許華埠興建更高的樓宇,以便拉高人口密度。開發商也可以通過興建社區設施,來換取興建更高樓房。
同一時間,市府的策略也保護傳統建築的門面。新建樓房在外觀上也必須配合傳統樓房的設計元素。
但賀厄斯同時指出,市府在規劃上不能偏幫任何一種文化,不能指定某一種店舖留在某一個區域,某一種人入住某一個區域,否則可能惹來歧視的指摘。
梁偉安認為,華人店舖自華埠消失,政府並非無能為力。他指出,美國三藩市的市府便推出遺澤計劃,對古老店舖提供一定程度的保護。他認為溫哥華唐人街的一些店舖,比如是燒臘店也應該受到這種保護。另一方面,溫哥華唐人街的高度限制比三藩市定得更高,造成今天高尚化店舖把傳統店舖排擠出華埠的局面。
但剛剛在片打東街(Pender St.)100號屋段開設高級刀具店AI&OM的鄭國棟則沒有這樣悲觀。他說更多店舖開設,只會為華埠帶來更多生機。
他指出,該段片打街也出現轉型,一家潮流青年服飾店生意盈門,經常有人隔夜排隊,搶購新上市波鞋等潮流服飾。
而該路段的富陶陶、金菊園、玉龍軒、原二樓餐廳花園酒家等將會相繼復業,肯定會帶來更多顧客人流,讓該街段變得生機勃發。他看好該段片打街的前景,認為商機無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