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自從2015年公屋鉛水事件被揭發,身在香港的我們或終於真切體會到,潔淨的水資源並不是理所當然地一扭開水龍頭就有。國際都會如香港,都會面對食水不健康的危機。水資源跟我們的生存與生活息息相關,以下就讓我們對「水」認識多一點。
與水有關的議題
水資源與健康及公共衛生(public health)的議題直接有關,同時亦與糧食安全(food safety)、能源、工業發展和生態(ecology)有關。同學除要了解水資源的可用性(availability)外,還要探討其安全性 (safety)、可靠性(reliability)和可持續性(sustainability),例如:
水和城市化(urbanisation)﹕根據聯合國的資料,城市人口每秒增加2人,如果潔淨的水資源沒有同步增長,缺水的情G便會隨茪H口上升而增加。
水和食物安全(food safety)﹕每人每日用膳、飲用、清潔等都要耗水約20至50升。如果在生產、清洗和烹調食物時沒有用上乾淨的食水,有機會導致傳染病的爆發。
水和工業污染(industrial pollution)﹕在發展中國家,有七成未經處理的工業廢料會直接排放在可供食用水的水域中。由於發展中國家對工業發展的監管和制度執行上仍有漏洞,當地市民亦未必有足夠的渠道或知識水平了解食水被污染的情G,使用食水時容易成為受害者。
◆香港食水供應的爭議
根據香港水務署的資料,廣東省的東江水是香港最主要的單一原水水源。香港自1960年起開始從廣東省輸入原水,90年代後期起東江每年對港供水量佔全港用水總需求量最少七成。廣東省當局在1989年和港府簽署長期供水協議,現時供水系統設計最高供應量是每年11億立方米。
不過因為1990年代起香港工業北移,用水量顯著下降。自2006年起,東江水供水協議均採用「統包總額」的方式﹕港府每年向廣東省方面支付一個固定水價款額,以確保即使遇到百年一遇的極端乾旱,也會有可靠和靈活的東江水供應至每年的供水量上限,以應付香港實際需要。協議下每日供水有較大靈活性,可配合香港收集所得的雨水量以更妥善控制水塘的存水量。不過,水塘仍然不時出現「滿瀉」的情G。社會就東江水的使用量、價格和水質潔淨度,都有不同程度的爭議。
減少依賴東江水vs.繼續沿用
2015至2017年的「統包總額」水費為135億元,3年攤分即每年超過40億元,但香港每每未能用完購入的水量,令數以億計的公帑白白浪費。有人認為應該減少購水量,但另有意見認為氣候變化會影響香港的降雨量,為防水資源不足,應繼續以現時模式購水。另外,由於內地出現工業非法排污的問題,東江水亦有受污染的可能。不過,廣東省政府稱已加大執法的範圍及關注,供港的東江水水質應該無問題。
海水化淡(desalination)肩負重任vs.難成大器
2015年6月,立法會通過將軍澳海水化淡廠第一階段的設計及建造撥款1.5億,目標是多元收集水源。公民黨議員郭榮鏗表示支持,但質疑現時發展步伐太慢,海水化淡供水量只定下目標佔總供水量的5%,作用不大。
「污染者自付」原則推廣珍惜資源vs.輕視個人力量
自1995年,香港水費引入污水處理服務收費的部分,對象包括住宅及工商業用戶。2008年4月1日起排污費收費率由每立方米供水1.20元調整為1.31元,再以每年9.3%的增幅逐步調整至2017年4月1日起每立方米供水2.92元。每戶住宅每4個月一期的帳單中,首12立方米用水免收排污費。學生一般不用交水費,未必對排污費有具體認識,所以有人認為應該多推廣「污染者自付」的概念,令大家用水時更懂得珍惜。
文﹕通識科教師 楊淑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