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閱讀篇章
(1) 部分╱段落╱內容大意╱(見表)
(2) 小女兒這樣說顯示了她的天真,反映了她的生活經驗。
閱讀材料第2段,寫「雲靄遮蔽了山」,而作者的小女兒看不到山,於是猜想:「山玩去了!」。小女兒這樣說,反映她不知道雲靄會遮蔽了山。小女兒認為山去了玩,這猜想自是源於小女兒的生活經驗:她會去玩,離開家,不在家。
(3) 作者這樣寫女兒的語言,目的有二:顯示女兒的年齡與引起讀者好感,從而顯示山與人的關係密切、山的可愛,以感動讀者。
作者的女兒說「山玩去了!」正如上題答案分析,這話顯示了作者的女兒年紀小,十分天真;這讓讀者了解到作者女兒的「身分」。
另外,由於作者的女兒年紀小、天真,於是從其生活經驗出發,把山當作朋友:「他(山)回來時,會不會帶糖果給我呢?」、「山公公不會忘記的,他是我的好朋友啊!」由於作者的小女兒年紀小、天真,這樣說、這樣寫,才能有說服力,才能感動讀者。
(4) 我認為第6段的文字不可刪去,因為第6段表面好像藉作者與女兒的對話突顯女兒喜歡山,重複了2至4段的內容,但實質上,第6段補足了第5段的內容,使文章「保護環境」的主題更明確。
第6段寫作者女兒憂心忡忡,恐怕「山迷了路回不來」,而作者女兒再看到山「好高興」,驚喜若狂;這憂心、驚喜正好說明了南北太母山不能「死去」,說明了「保護環境」的重要,使文章的主題更明確,所以文章第6段不能刪去。
或
我認為第6段的文字可以刪去,因為第6段藉作者與女兒的對話突顯女兒喜歡山,重複了2至4段的內容,而且刪去第6段也可使文章結構安排更合理。
第2至4段是藉作者與女兒的對話,顯示作者的女兒喜歡山,如:作者女兒希望有山種子,種山,希望與「山寶寶玩」;這「喜歡」信息,早在2至4段寫得很明確。
另外,文章的第5段已經寫出:「等到第二十九號沿山大馳道開闢,這一條山嶺生機就要日斲了」,已標示出文章「保護環境」的主題,文章應可終結,而再寫前文的內容——作者女兒喜歡山──便是畫蛇添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