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香港回歸中國後,不少香港電影人到內地工作,有評論說香港電影已死,香港導演不再為香港觀眾拍攝電影。幸好,近年出現了不少有朝氣的本土製作,例如《狂舞派》,為沉寂的香港電影打下強心針。然而,是否所有到內地拍攝的電影都只為13億人口服務?香港人在內地拍攝電影,能否說一個香港故事? 曾聽過一個電影行內的朋友說,內地市場喜歡舊上海的故事,推理是最賣座的類型。最近上映的《消失的兇手》(羅志良導演),不就是符合了以上條件嗎?無疑,《消失的兇手》是一齣為內地市場拍攝的商業電影,但敏感的香港觀眾,一看便知道這是關於香港當下的故事。 舊上海包裝 香港當下故事 電影中的城市名為香城,你可以理解為1930年代摩登的上海,也可以理解為香港吧。《消失的兇手》表面上是關於一宗案件:為什麼陸續有工人在高樓跳下來?他們是自殺?還是另有內情?劉青雲飾演偵探松東路,外型像法國電影的獨行殺手,穿西裝、戴帽子;行為像福爾摩斯,以理性解決事情。劉青雲的表演很出色,嚴肅中帶幽默。 誰是兇手?謎底最後當然解開了,但電影似乎不是全為了解謎而服務。在松東路的推理過程中,帶出了香城的故事。我們見到作為資本家的工廠老闆,剝削員工,官商勾結。電影以冷峻的攝影鏡頭,拍攝工人在封閉的工廠堣撽]工作的情形。另外,警察與民眾對峙的一幕,大概不少香港觀眾都會很投入,尤其是當警察開槍射殺民眾。當中有警察不認同此行為,並向群眾伸出同情之手,這場面相信感動了不少香港觀眾。 何謂公義? 在商業電影的包裝下,《消失的兇手》要探討的問題是:何謂公義?這主題非常明顯,這也是香港近年經常討論的課題。林家棟飾演的大學教授把問題一層層的揭開來:究竟公義是絕對的?還是相對的?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位置看事情,是否各有各的公義?電影基本上不能解答這個複雜的問題,但編導似乎對一些以公義為名,其實是妖言惑眾的言論有所批評。 電影結尾是火車上一場激烈的槍戰,恍似美國西部電影類型,當然是邪不能勝正。然而,在實際的生活中,完美的結局並非必然。但《消失的兇手》在商業和文化種種限制下所作的嘗試,讓這不完美的世界增添希望。 圖:資料圖片 文:嶺南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人文學科研究中心協理主任 黃淑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