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本港戲曲藝術涵蓋粵劇、京劇、崑曲等,當中粵劇在2009年成為本港首項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將於2017年底落成的西九文化區戲曲中心,是文化區內首項完工的主要設施,負責的西九管理局表演藝術行政總監茹國烈接受本報專訪時指出,期望戲曲中心成為戲曲界的「家」,根據局方的市場研究,初步顯示粵劇的主要觀眾群是50歲以上,茹國烈希望10年內把年齡降10歲,吸引更多70後入場。
明報記者 岑詠欣
料戲曲踏入10年興旺期
「10幾年前不止聽一兩個大老倌說,怕無人入行,師父所教的會在這一代失傳;現時卻怕新人(演出)太忙,他們不一定做主角,但可做『二幫』角色,這需求很大。」西九管理局表演藝術行政總監茹國烈指出,近年多個以戲曲為主的表演場地開幕,包括高山劇場新翼、活化後的油麻地戲院,加上新光戲院再續約6年,以及2017年底落成並將於翌年開幕的西九戲曲中心(見表),反映政府和業界有決心承傳這門藝術,預料業界將踏進10年興旺期,「油麻地戲院開幕後,每年約有100場演出,並較茩奐s秀表演」。
西九管理局今年2至6月曾進行粵劇觀眾及市場的研究,在全港13次粵劇演出,以訪問或問卷形式接觸了超過1000名觀眾,又舉辦12次包括觀眾及非觀眾在內的焦點小組調查,分析粵劇觀眾年齡、背景、觀賞模式等。茹國烈透露,初步分析顯示50歲以上人士是主要觀眾群,但發現40歲至50歲人士是具潛質的新一代觀眾,「這群人開始聽番(粵劇),可能到了這個年紀,想嘗試適合中年人的藝術」。
設200人茶館演折子戲 指體驗較立體
茹國烈期望戲曲中心開幕的首10年,帶動40歲以上人士成為主要觀眾群,故戲曲中心內除設有可容納逾千人的劇院,亦參考傳統戲樓,設計可容納約200人的茶館,上演折子戲,提供較親密的觀賞體驗,並曾在香港演藝學院搭建「一比一」的茶館「試水溫」,他認為茶館體驗較立體,透露日後節目多由局方主辦,藉此吸納這批70後觀眾,「他們入場是想欣賞這門藝術,不是『追星』」。
場租定可支付水平 優先租場予戲曲活動
耗資27億元的戲曲中心將是首個西九文化區落成的主要設施,托起戲曲中心大劇院的6條大柱現已在工地豎立,象徵粵劇行當的「六柱制」。茹國烈透露自己現時八成時間放於構思中心的軟件,包括最重要的租場政策,擬定了三大方向,分別是塑造戲曲中心為「本港戲曲活動的中心」以增加業界歸屬感、場租定於可支付水平,以及優先租予戲曲活動,「粵劇或再優先,但本港亦有京崑,粵劇本身都分本地及外來」。
未考慮設駐場劇團
茹國烈指出,戲曲中心未考慮設駐場劇團,正物色藝術總監負責藝術方向,「本地戲曲不似其他表演藝術有旗艦藝團,例如九大藝團,反觀戲曲是百花齊放,有很多『班』」。
■明報報料熱線﹕inews@mingpao.com / 9181 4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