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教育學院特殊學習需要與融合教育中心3年前開展「賽馬會悅學計劃」,至今已為24間中小學提供為期一學年的到校支援服務。中心派出特殊教育專家,以顧問形式到校協助教師設計課程及管理學生,以改善注意力不足或過度活躍症(ADHD)及智障學生的學習及行為問題。顧問建議下,有教師在教授較悶的話題時串通學生「做戲」,利用學生生活經驗引發對書本內容的共鳴。另有教師通過刺激學生味覺,教授「酸甜苦辣」內容時讓學生切身嘗試各種味道,加深學生理解 。
中心總監冼權鋒表示,過往支援計劃多是培訓中小學教師後,教師回校實踐,培訓者無從跟進及檢驗成效,故是次計劃實施長期及到校支援,每年派遣一名特殊教育專家到受惠學校駐校。
文字敏感低 要切身體會
專家首先通過觀課及檢視學生功課來評估,其後為學校度身制訂教學方法、與教師共同備課,實施後檢視成效及反思。現時計劃結束,中心會以自負盈虧方式營運,收費視乎各學校要求的支援程度而定。
中心助理項目經理呂梓良指出,因ADHD及智障學生對文字敏感度低,難理解文字代表的意思,故呂會鼓勵教師授課時加入活動,讓學生切身體會文字代表的內容。
例如曾有教師教授「商業公平」概念時,呂建議教師找一名乖學生及一名頑皮學生「做戲」, 兩學生在全班面前犯同樣錯誤,但教師只批評乖學生,不批評頑皮學生,班級嘩然時便解釋何謂公平,學生體會校園不公平,便更能投入到書本知識。
呂梓良又指對特教生來說,英文相對困難,故有教師教有關煮食的英文時,便蒐羅了酸甜苦辣鹹各色糖果,學生試食後會主動問如何用英文表達不同味覺,且印象更深刻。教師又會播放YouTube上教烹飪的短片,通過直接提示方式,讓學生理解英文食譜中各煮食方式及原材料等 。
試食糖果教英文
中華基督教會譚李麗芬紀念中學為受惠學校之一,其學習支援主任陳明姬表示,該校兩成學生有特殊學習需要,一開始她也擔心插入活動會佔用時間,拖慢學習進度,實踐後發現「起初的確會拖慢,但好在學生可以吸收課堂內容,培養出他們對課程的興趣和自信後,就可以逐步減少活動。而且學生掌握得好,之後可以加快進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