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昔日遠銷歐美的香港蠟燭,隨成本上升兼生意滑落,早成風中殘燭。見慣大鍋煲蠟的80後青年Andrew,對蠟燭情有獨鍾,決心接手父親原欲結業的蠟燭廠,把式微行業變成新潮流,轉型賣香薰蠟燭,逐步「去機械化」,轉而全手工製造。在連鎖店橫行的世代,這家小店憑茪H情味、窩心的服務,得到一群捧場客支持香港製造。
明報記者 劉嘉裕
雙親曾萌退意 獨研製法贏支持
在1970年代,Andrew的父親租下元朗錦田工場,開設雅冠洋燭廠(Angel Candle)。當時的產品多為造型蠟燭,主銷歐美,來光顧的全是外國人,包括兩代港督衛奕信及彭定康。Andrew從小在蠟燭廠長大,中秋煲蠟對他來說不是新鮮事,他笑說﹕「再大鍋蠟我都見過,一個月餅罐的蠟不算什麼。」
Angel Candle至今已是44年的老品牌,但原來Andrew的雙親早年曾萌生結業的念頭。2004年,當時蠟燭生意大不如前,碰巧業主打算收回工廠,父母亦打算退休。惟Andrew不欲家族生意消失,遂向父提出棄掉機械式製作,改以人手製香薰蠟燭,保留「香港製造」,不料遭父質疑﹕「得一對手做得幾多?」當時工場的師傅只懂用機械製作蠟燭,Andrew只好靠自己鑽研手工蠟燭的製法,花了幾年,終於研究出沿用至今的製法,他亦贏得父親支持。
怕客嫌棄手製品 得賞識建自信
昔日佔地逾一萬呎的鐵皮蠟燭廠於2004年被收回,2006年變成紅磚屋市集。Andrew接手生意後,在市集租地方做門市,另於葵興設工場。父母雖支持他手製蠟燭,但他仍有憂慮,「以前的工廠規模比現在大很多,始終會擔心父母介意,惟有更用心做,希望把招牌傳承下去」。
製手工蠟燭的路不容易,「一開始不敢跟客人講說(蠟燭)是手做的,因為當時不認為蠟燭是一種工藝品,怕人看不起」。產品其後開始得到客人賞識,Andrew的自信心才慢慢建立起來。
只得薄利 凡事以客為先
花大量的時間製蠟燭,只換來薄利。Andrew說自己以客人為先,將心比心,金錢絕不是他的首要考量,很多客人因此與他成為朋友。曾有客人把被陽光曬至變形的蠟燭拿到店內求助,Andrew二話不說答應免費替他們重做,「見到自己整出來的蠟燭變了樣很心痛,縱使重做的時間、心血比製作一個全新的還多亦值得,滿足感亦更大」;客人亦可蒐集燒剩的蠟燭交給他製作一個全新的環保蠟燭。
這種小店獨有的窩心安排,在Andrew心目中,是大型連鎖店永遠提供不到的溫度。香港製造的背後,除了需要Andrew對蠟燭的執著與喜愛,更需要的是這種用錢亦買不到的人情味。
Angel Candle 80後店主訪問
http://code.mingpao.com?1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