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蝴蝶的成長過程,生物學稱之為變態,在卵、幼蟲、蛹、成蟲每個階段的演化過程中,形態和功能有明顯的改變,從外表而言,能自由飛舞又艷麗的成蟲蝴蝶,與蛹一點都不相似。細心觀察,每個早期形態均是累積養分和能量、吸收環境資源、重整細胞組織結構的必經階段,前期準備不足,就不能順利過渡到下一階段。重整是成長過程的艱辛時刻,要經歷不少痛楚,但若我們用外力幫忙破蛹,那蝴蝶或失去飛翔的能力,不能生存。(圖)
過去一年,「生涯規劃」(Career and Life Planning)成為教育界的熱門課題。教育局於2014至2015學年開始,每年為每所公營中學增撥相等於一名學位教師薪酬中位數的款項,用於加強教學團隊的專業職能,為所有中學生提供全面而適切的生涯規劃教育,提升青少年享有選擇學業、學習模式及升學就業出路的權利和責任,令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能力,探索和發展個人抱負,回饋社會。
◆五大常見問題
根據筆者觀察,教育界、家長和學生對政策的目標普遍是支持的,但對「生涯規劃」的理念和實踐卻有不同理解,以下是常見的問題﹕
1. 生涯
「生涯」是什麼?向青少年灌輸「生出來就要『捱』」的想法,未免太負面了吧。
2. 規劃
人怎可「規劃」未來?前途有太多不由自主的因素,要青少年17、18歲就決定自己升學的路和職業,不是過早「規限」他們的發展,就是給他們太美好卻又不可能的想像,到頭來只會令青少年更失落。
3. 誰來教?
生涯規劃教育要由誰來做?輔導教師?社工?家長?工商及專業界別人士?學校課程已編得密密麻麻,哪有時間推動這麼多工作?
4. 何時開始?
生涯規劃教育應由學生哪個階段開始?不是高中生才要認真考慮多元出路嗎?
5. 如何確認方向?
生涯規劃有方法或工具幫助青少年「確認」哪個學科、職業最適合他們嗎?
以上都是在未來幾年推動生涯規劃教育過程中,我們要努力尋找的方向。回應現實社會的需要,調校清晰的發展目標,才不致使本意良好的教育政策變成另一場「大龍鳳」。
生涯規劃≠只找升學出路
如果要形象化「生涯規劃」,蝴蝶的成長是很貼切的比喻。生涯發展是個人成長的歷程之一,每個階段都有所屬的成長任務,跨越階段的過程要先沉澱經驗、整理人生,探索未來不同的可能。師長、父母、社福界和商界的角色,是要為青少年預備能讓他們了解自己、投入參與、多元經歷和充滿機會的環境。依此概念,我們回應上述問題時,可有「生涯規劃只是找升學出路」此思維以外的考慮?
文﹕何玉芬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專業顧問、「賽馬會鼓掌•創你程計劃」首席研究顧問(學校)兼香港輔導教師協會榮譽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