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大多數人來說,1997是命運終結之日,事源1984年上演的一場戲碼。 1997年8月29日,史稱「審判日」,美國國防部的人工智能電腦發動大規模核戰,將人類文明毀於一旦,縱然逃得過核爆,也會被機械軍團趕盡殺絕。以上是《未來戰士》的劇情,電影於1984年上映,十三年過去,審判日卻沒有如期在1997發生,之後,大家仍可如常工作、吃飯、睡覺,街照上、傘照撐(跑馬跳舞已過時了),即使續集把審判日推遲至2004然後2011,全人類到2015依舊安然無恙。 昔日電影設定的未來,與現實中的今天是否相符?排了期在2015發生的故事計有《回到未來》、《新世紀福音戰士》和《The 6th Day》,電影預測的反重力裝置、複製人、記憶轉移等科技,結果通統成了空頭支票,無一兌現,就連《新》劇承諾的第二次衝擊(本應在 2000 年發生),大家望穿秋水仍未應驗。即將到期還有2019的《亞基拉》和2020的《V煞》,只剩三數年,電影預測的如無意外又會彈票了事(除了當中描述的社會氣候)。不過,電影始終是電影,只有傻的才會信以為真,現實中的科幻期票,我們又應否相信? 在筆者受訓之初,腦科最熱門的課題是基因治療和神經保護治療。當年基因診斷技術漸趨成熟,科學家便提出以基因補完的方法治療遺傳病,例如利用逆轉錄病毒把DNA植入神經或肌肉細胞,以矯正它們的缺憾。至於神經保護治療,學者認為就算不同的病理,也是以近似的機制來破壞神經細胞,故此不論任何疾病,也可透過這共同機制加以阻截。兩種治療理論上都有板有眼兼且感覺實在,可是廿載過後,它們卻證實是行不通的。 今天,醫學的明日之星是幹細胞科技,「為中風癱瘓、腦部受損、神經硬化的患者帶來希望」─培養幹細胞不難,但要它們正確分化、導航然後成功連結來修復神經系統,便幾近是不可能的任務,如無意外,幹細胞療法最終也會不了了之,請作好最壞打算。 文 麥煒和 | 圖 Don Mak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