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初中組**亞軍**
˙學校:香港神託會培敦中學
˙顧問老師:吳碩駿
˙組員:盧美欣、葉嘉慧、李凱婷、陳金梅、陳穎彤
有一條村落遺世獨立,人煙稀少,村內生態原始,山樹相交相映,蟲鳴鳥語間,只依稀聽到幾聲人語。你以為是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這個現世的桃源並非遠在他方,就在香港的鹽田梓。
鹽田梓是個位於西貢的客家村落,約18世紀先祖陳孟德從深圳遷到西貢小島建村,設鹽田以曬鹽維生,故名為「鹽田梓」,名字中的「梓」亦有懷念陳氏深圳原鄉之意。踏進村子,見到的不是典型客家圍屋、傳統宗祠,而是典雅莊嚴的聖堂。自1875年起,鹽田梓全島村民便受洗成天主教徒,因而有「教友村」之稱。
一向重視傳統的客家人,何以會信奉天主教?原來一切與一名意大利傳教士福若瑟神父有關,他抵達西貢包括鹽田梓傳教,改變了鹽田梓村民的信仰。據曾生活在鹽田梓的珍姐所說,她數十年前在島上的澄波學校念書,修女還會教學生領聖體、告解、領堅振的道理等。她指當時連遠在西貢的漁民,也特地送子女到島上上學,學生人數逾百,還設有英文科目。而村內最重要的節日,莫過於每年5月第一個星期日的「聖若瑟瞻禮」,那時村內盛况空前,時至今日仍有不少已離開鹽田梓的村民每年特地回去參加瞻禮。
義工遠赴潮汕 為保育學曬鹽
鹽田梓現時仍有「鹽田」,義工人數不多,鹽田工作量卻不少,為了將最原始的曬鹽方法呈現在公眾面前,義工們曾遠赴潮汕地區向農民請教。其中一名義工Lilian是天主教徒,雖然她不是鹽田梓村民,亦只有數年曬鹽經驗,但每星期盡力抽時間當義工,希望保育文化。她指鹽田早在數十年前已荒廢,數年前天主教區才致力恢復鹽田運作。她表示,一年中只有農曆四月和九月最適合曬鹽和產鹽;鹽結晶過程難免留下沉積物,不曬鹽的時候,義工就會清理鹽田。1公升海水約只可產25克鹽,產量不多。從引入海水、將水從蓄水池引入另一個蓄水池、計算和測量鹽度、收鹽和淨化成食用鹽等,每個步驟都不容疏忽。
為活化鹽田梓盡心盡力的人,還有天主教香港教區陳志明副主教。每當問及鹽田梓的事情,他便面露笑容,言談間不經意流露對當地的感情,「我們鹽田梓……我們鹽田梓……」。他是鹽田梓村的後代,從小深受宗教氛圍影響,立志成為神職人員。據他說,1990年代全數村民遷出,鹽田梓一度是杳無人煙的荒村。為了保育鹽田梓,他經歷了不少考驗,例如資金不足、缺少政府支持等,至2003年部分善長人翁響應他的號召捐款,得以復修荒廢的教堂,打響了保育鹽田梓的頭炮。後來澄波學校改作歷史展覽室,街渡又重新投入服務,遊客更易前往和認識當地風土人情。
從鹽田梓碼頭附近的槐樹,到「新天、新地、新生命」涼亭一段路,是陳志明精心策劃的路線,名為「修和之路」。他設計這條路線,不僅因為宗教,更重要是讓年輕一代發現大自然的美。「何以要注重文化保育?」陳志明解釋:「人文,不止口說,是要生活出來!」他期望鹽田梓會變得更美,故他致力與各界協商,希望更多年輕人知道這個集生態、文化與宗教於一處的地方,不為私心,只為傳承文化。
■評語
文筆順暢,娓娓道來,引人入勝。惟小意見:聯名文章,原文一時是「我」,一時是「我們」,到底「我」是誰,頗令人摸不着頭腦。——陳錦強
內容豐富,不同受訪者提供了多元角度,令讀者對鹽田梓有更深入了解。文筆流暢、生動。——陳惜姿
■得獎感受
曾聽人說:「世界從不缺少美的東西,只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鹽田梓的美,竟被我們無意中發現了。在小島上,我們都忘了為何而來,只是真心地去感受它的美。風景美、人情美、心靈美……感謝吳碩駿老師一路帶領我們,並給予寶貴意見,使報道更具質素,組員間互相鼓勵也是一大動力。「耐心」加「合作」等於「成功」,是我們參賽最深刻的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