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白話﹕李廣田〈一粒砂〉
【明報專訊】1 有這末一個傳說:有這末一個人:他作了一世的旅客。他每天都在趕路,他所走的路,就是世界上的路。他很不幸,一開始便穿了一雙不合腳的鞋子,這使他走起路來總不能十分如意。而且走了不久,他的鞋堳K跳進一粒砂。路既是世上的路,而這世上又遍地是砂土,跳進一粒砂,本也極其平常。可是這以後,他的行程就更其困苦了,那砂子磨他的腳,使他走一步,痛一步,你想,假如鞋子堥S有一粒砂,那該是多麼愉快呢。不錯,這也是一件非常簡單的事,只要坐下來,水濱也好,山腳也好,把鞋子脫掉,只一抖,便可抖出那顆磨腳的砂子。然而他不能。他趕路趕得很急,每天都擔心日落西山時趕不到個段落。天晚了,他住下來,他疲乏得厲害,還不等脫去鞋子,他已經沈沈地入睡了。而第二日,天未亮他便急忙起程。年月久了,那痛楚之感也與日俱減,但每當與明日同時醒來,望茖漸瓣[新鮮,永久圓滿而又光明的太陽,而自己開始又走上一日之程時,那起初的步伐總也是痛苦的。他就這樣走荂A走荂A一直走到不能再走,走到最後,走到死。他死了,人家把他脫得精光,當然也脫了他的鞋子,人們搜索他的衣袋,衣袋是空的。人們抖擻他的鞋子,一粒砂落在地上,那砂子形體微小,滾圓如珠,落地作金石聲。那小小砂子暗然有光,仔細看時,上面隱隱似有紋理。據後來人說,那砂上實在是幾個字[,但年代久遠,沒有人知道那字[說些什末。又過了些年載,連那粒砂子也不知去向了,對於那幾個無人懂得的字[也就更覺得關係重大,既不可得,也就彌覺可惜。
2 這傳說並不見於載籍,只不過有人曾經這樣說過。可是那曾經向人說這傳說的人卻還遭了反駁:「這傳說是一個胡說,我不相信有這樣的事實。」
3 那個反駁者這樣質問;可是反駁者所得到的卻只是沉默。反駁者覺得不夠得意,就又進一步反駁:「傻瓜!一個人放茼w閒的日子不享受,為什末要到處亂跑?就是走路,又何必緊趕?像我飯後散散步,水濱林下,隨意蹓躂蹓躂,也極合衛生之道。而且,走路就要檢那好路走,為什末要自找麻煩呢。」
4 這次他所得到的不再只是沉默了,因為他只聽到一陣急促的腳步聲,不見人影,那個說傳說的已經遠了。
5 所以,我也不希望有任何辯駁,因為我只替那個說傳說的再說一遍。
一九四四年七月
(為設題之便,文章段落經改動)
【閱讀材料簡介】
同學寫作,最怕的可能是談哲理。哲理好像十分抽象,但實則上源於生活。打個比方,說做個好人,但怎樣才算是「好人」,也總離不開日常生活,總離不開待人接物的表現,所以寫哲理文章,不能沒有日常生活的例子,而文學創作堙A常用故事具體顯現哲理。李廣田在〈一粒砂〉聰明地運用「似非而是」的故事,間接說明他的生活態度,故事使哲理變得具體,而「似非而是」的故事更能提供「空間」,藉以反駁質疑其生活態度的人;文章「轉折」之處,就正是本文出類拔萃的地方。
【學習要點:轉折】
本期閱讀材料與第128期(4月24日見報)的閱讀材料——〈散文三試?希望的花朵〉——同樣使用了「示現」與「象徵」手法。「示現」與「象徵」手法固然有助李廣田書寫其生活的看法,但「轉折」在是篇材料更能起強調效果,突顯李廣田的堅持。
「轉折」一詞原有「轉向」、「曲折」的含義,而「轉折」手法常用來寫故事;我們把劇情/情節發展拐向讀者沒有想到的方向,營造出人意表的效果,這種手法便是「轉折」。
沈從文的名著《蕭蕭》寫童養媳蕭蕭給工人花狗引誘,有了身孕,花狗卻跑了。夫家找蕭蕭的娘家評理,但故事的結果卻是:
「生下的既是兒子,蕭蕭不嫁別處了。
到蕭蕭正式同丈夫拜堂圓房時,兒子年紀十歲,已經能看牛割草,成為家中生產者一員了。平時喊蕭蕭丈夫做大叔,大叔也答應,從不生氣。」
「這兒子名叫牛兒。牛兒十二歲時也接了親,媳婦年長六歲。媳婦年紀大,方能諸事作幫手,對家中有幫助。嗩吶吹到門前時,新娘在轎中嗚嗚的哭荂A忙壞了那個祖父、曾祖父。
這一天,蕭蕭抱了自己新生的月毛毛,卻在屋前榆蠟樹籬笆看熱鬧,同十年前抱丈夫一個樣子。 」
讀到蕭蕭的夫家找蕭蕭的娘家算帳,讀者自然會聯想到蕭蕭的悲慘命運,可是情節峰迴路轉,蕭蕭與其腹中塊肉不單保留下來,且以後的生活還是好好的。這樣「轉折」安排,不單出人意表,而且突顯了中國農村「重男」文化,更顯示了作者沈從文欣賞中國農村重情重理的看法,為中國農村「封建」的「定論」翻案。〈一粒砂〉同樣運用了「轉折」手法,突顯作者的想法、觀點。
■作者簡介
李廣田(1906-1968),著名散文家。他的散文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和鮮明的地方色彩,尤其是他的早期創作(1930-1937),如《畫廊集》、《銀狐集》等,主要取材於童年和故鄉的生活,以獨特的敘事角度,寫出其鄉土特有的純樸靜謐的情調。他的代表作有散文集《畫廊集》、《銀狐集》、《雀蓑記》、《日邊隨筆》,而《山之子》更是世人傳頌的名篇。
顧問教師:唯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