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圖)完全沒有想到,自己早兩年提出的暢想,會成為國家戰略。「當年,我提出『復興海上絲綢之路』的想法時,還曾被人強烈反對。」陳思稱,在構想提出後,一名來自美國華爾街的投資專家曾譏諷這是「行不通的陳詞濫調」,指沒有任何價值。
在進入印度民間智庫「印度中國經濟文化促進會」任職前,陳思曾在印度求學多年。此前,他曾是一名記者,在中亞、南亞、北非有豐富的採訪經驗,並曾協助中國人到上述地方作市場調查,「這樣的構思,是像我這樣的人才能想出來的,這不可能是某個銀行家、政客想得出來。」
2010年,印度喀拉拉邦卡利卡特市(Calicut)舉行一個名為MAC的節慶活動,邀請阿拉伯國家及中國代表團參加。該市作為1406年中國明代的鄭和與1498年葡萄牙的伽馬(Vasco da Gama)兩位航海家的登陸地點和去世地點而聞名於世。
望振古代絲綢之路 助新興國家
當時,陳思是中國代表團的負責人。「這個MAC Festival,M是指Malabar(卡利卡特是古時馬拉巴地區的一部分),A是指阿拉伯,C是指中國。」MAC節慶就是試圖重振該地區作為貿易紐帶的作用,一手牽阿拉伯,一手牽中國,以期復興古時的繁榮。
在從印度返回廣州的途中,陳思對MAC的創意很是感慨,振興海上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構想由此萌生。「在這些地區(南亞、阿拉伯),都是新興國家,新興的市場。我知道他們需要提升基建,需要規劃、資金、建設等力量,這些中國都有,但他們對接不上,中國企業也找不到出口的渠道。」陳思指需要建設平台,整合銀行、資金、財團和建設、開放規劃等,讓供需雙方在平台上聯繫。
建設部企業泛華牽頭 報告呈習辦
2011年3月15日,在一次有20多間國企負責人參加的論壇上,陳思正式提出了「復興海上絲綢之路」的構想,並提出可由中國廣州、印度卡利卡特、阿聯酋富查伊拉(Fujairah)、肯尼亞內羅畢(Nairobi)等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城市分三步推進,建設復興海上絲綢之路經濟帶經濟聯合體。
會後,泛華建設集團總經理袁山找到陳思,希望雙方合作,實現這一「偉大的構想」。當年下半年,泛華集團在阿聯酋準備投資相關基建項目,因涉及重大戰略,遂將「復興海上絲綢之路」的構想寫成戰略報告,遞交給習近平辦公室。
雖無直接證據證明,「一帶一路」借鑑了「復興海上絲綢之路」的構想。但是,兩者之間的構想精髓幾乎不謀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