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上周對巴基斯坦為期兩天的國事訪問中,宣布啟動了總計460億美元(約3565億港元)的投資計劃。其中,投資280億美元(2170億港元)的先期項目,包括巴國鐵路改造、建設發電廠等。此舉被指中國政府提出的「一帶一路」進入實際操作階段。美國托列多大學(University of Toledo)經濟系教授兼亞洲研究所主任張欣撰文直言,「中巴經濟走廊」將是令中國納稅人恐懼的深淵;而首倡「復興海上絲綢之路」構想的學者亦提醒,要防止這項國家戰略淪為「爛尾工程」。 明報記者
「把『一帶一路』的第一個點放在巴基斯坦是錯誤的。」印度中國經濟文化促進會(ICEC)華南代表處秘書長陳思預言,國際上會將此當笑話看,投入那麼巨大資金的風險極大,很快就會遭到反華激進宗教團體的攻擊——巴國當局根本無法維護人員安全,導致項目最終爛尾。
憂巴現反華潮 難保投資者安全
陳思對本報指出,早在2010年,他即提出「復興海上絲綢之路」的構想。這一構想,在2011年8月份,由國家建設部直屬企業泛華建設集團寫成報告,呈遞到時任國家副主席習近平的辦公室(見另稿)。「現在官方推出的『一帶一路』,跟原先我設想的基本一樣。」陳思指,構想提出後,泛華建設集團與他合作,開始對這一構想相關項目作研究並加以落實。
由於在阿聯酋的一個項目需中央政府支持,泛華集團將相關構想寫成報告,遞交到領導人辦公室。
泛華集團的報告遞交給習辦後兩年間,民間對這一已在逐步落實的構想所知不多。
2013年9月和10月,習近平在出訪中亞和東南亞國家期間,先後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即「一帶一路」)的倡議,獲得國際社會高度關注。 此後,「一帶一路」漸成顯學並於今年被確立為國家戰略。
政協:對方倘沒需求難靠中國獨撐
為復興由西漢時期開闢的絲綢之路,以及興盛於唐宋時期的「海上絲綢之路」,中國已出資400億美元成立「絲路基金」,並倡議成立了「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簡稱亞投行)。「一帶一路」戰略設想貫穿歐亞大陸,連接了新興經濟體、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其沿線人口達44億,佔全球總人口63%。該戰略將包含大量工程項目,涉及基建、能源、信息等多個領域,經濟總量約21萬億美元(約162萬億港元),佔全球經濟總量的29%。
今年「兩會」期間,「一帶一路」被境外媒體稱為「中國的馬歇爾計劃」,指中國希望藉此進一步擴大在亞洲的影響力,但官方很快明確否認這種說法。
稱應由企業推進 非政府主導
在內地,身為全國政協常委的復旦大學教授葛劍雄率先對「一帶一路」潛在的風險作出警示。葛劍雄說,現在的形勢和當時完全不同,「現在建設『一帶一路』的主要動力來自我們自己,如果沒有對方的配合,沒有對方的需求,這個經濟帶能建設起來嗎? 」他指出,歷史上開通和維護「絲綢之路」的動力是來自外界,而不是來自中國內部。
中國社科院發布的《中國周邊安全形勢評估(2015):「一帶一路」與周邊戰略》也指出,印度對中國「一帶一路」戰略保持謹慎,意在與中國爭奪話語權。
「我在2010年提出建立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時候,原意是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各類項目的民間合作,這樣透過市場化操作,雖然慢但是可靠,但現在一切都變味了。」
中方宣布對巴基斯坦投入巨資啟動「一帶一路」後,陳思說,「項目論證機制和招標過程沒有了;資金使用不需要徵求意見;資金、項目和人員風險沒有承擔主體;為了促成項目落地為政策在國際上造勢,項目風險也基本被忽略掉。」
陳思提醒,應由企業推進的市場化行為,切不可變成政府主導的反市場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