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新加坡被迫從馬來西亞聯邦獨立時,沒有太多人看好這個連食水也要依賴別國的小島,也沒有人想到被迫成為「新加坡國父」的李光耀能在短短半世紀把新加坡變成經濟發達的國家。不過這位政治強人別具爭議,在迅速的經濟發展背後賠上民主、自由。
外國留學 反殖民思想
中學畢業後,李光耀因二次大戰日軍侵佔新加坡,被迫中斷學業,親身上了一堂活生生的政治課。日軍入城後大量屠殺新加坡人,李光耀逃過一劫,自此開始思考「新加坡人究竟做錯了什麼?要換來殘酷的對待」,他明白寄人籬下只能任人魚肉,反殖民的思想由此而生。
戰爭結束後,李光耀考取獎學金赴英國留學,就讀於倫敦經濟學院,其後轉到劍橋大學攻讀法律。留學4年,李光耀受白人歧視,為尋獲自尊,他加倍努力,成為最頂尖學生。同時,他對英國人民的自律及文明程度留下深刻印象,他希望新加坡能獨立之餘,亦能借鏡英國。
李光耀在倫敦與相同想法的人成立政治組織「馬來亞論壇」,商討以非暴力手法爭取獨立。1950年李光耀在英國獲得執業律師資格後,隨即回新加坡展開從政之路。他看見當時國內開始有工潮,認為這是一個絕佳機會加入政治行列,他到處為工人免費當法律顧問,聲名大噪獲得人民支持。他其後成立人民行動黨,順利當選立法會議員,開始為新加坡爭取自治地位。
新加坡獨立之路
1959年,新加坡脫離英國殖民統治,成立自治邦,李光耀出任首屆總理,任內他一直推動與馬來亞合併成「馬來西亞」,因為他相信沒有天然資源的新加坡難以獨立生存。1963年星馬正式合併,但23個月後,馬來西亞聯邦政府與新加坡自治邦政府在種族問題、經濟、民生等出現嚴重分歧,新加坡被驅逐出馬來西亞聯邦,被迫宣布獨立。
面對突然被逐出聯邦,有「政治強人」之稱的李光耀首次在電視上落淚。他重整旗鼓,決意帶領國民掙扎求存,積極推動經濟改革與發展。對內方面,他抗拒使用西方民主、自由一套,大膽實行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改革國內瀕危的經濟。而且,在大部分是華人的新加坡社會中,反而以英文為法定語言。為讓外商放心投資,他堅持反貪污,並成立貪污調查局,進行教育改革、吸納國外精英移民等政策,令新加坡快速發展成最富裕繁榮的國家之一。
對外方面,他雖痛恨共產主義,但與台灣保持友好,也與中國大陸共舞,採取「平衡外交」。他看清世界各國的發展趨勢,讓新加坡在列強間左右逢源,不結盟,也不得罪任何國家,這種外交、意識形態被稱為「新加坡模式」。
◆人物檔案
“ 李光耀,1923年出生於新加坡,2015年3月病逝,享年91歲。首任新加坡總理,被稱為新加坡國父。除治國有道外,政治眼光也非常準確。香港是早年新加坡學習的對象,香港回歸前,李光耀幾乎每年到訪香港,與港督商討大小事務。
為求國家穩定,李光耀壓制人民言論自由,以行政和法律手段限制和剝削人權。他曾說︰「雖然民主和人權是不錯的理念,但我們應該清晰,真正目標是良好政府。」 ”
獨裁統治 犧牲民主自由
在迅速發展的背後,新加坡賠上了民主、人權、自由等。李光耀被評為獨裁者,但他不置可否:「我不在乎自己是否政治正確,我只在乎自己是否正確。」面對國外人批評他漠視普世價值,他聰明地以「亞洲」獨特性反駁,指西方民主不是普世價值,尤其在新加坡多元種族和文化背景下,根本行不通。
新加坡在2014年的新聞自由在無國界記者新聞自由指數排名149,被評為「沒有新聞自由的國家」,但他早已訂定新加坡新聞的路向:「將傳媒視為第四權的理論,並不適合新加坡。我們不能讓本地傳媒扮演像美國傳媒的角色,那就是:政府的監察、對抗和質疑者。」
《文明的衝突》一書作者亨廷頓(Samuel Huntington)曾預言,隨李光耀逝世,他所建立的制度將走進墳墓。在經濟發展和民主之間,李光耀選擇了前者,究竟他一手建立的新加坡會變成怎樣,全世界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