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演藝學院2013學年首辦4年制戲曲藝術學士課程,將前中國戲曲課程中心改組成戲曲學院,兩年內招收45名學生入讀,當中7人為文憑試畢業生。去年出任戲曲學院院長的資深舞台工作者毛俊輝表示,隨茈誚a舊式戲班的「師徒制」愈來愈少,學院課程可協助「半途出家」的學生投身行業,為預料2017年落成的西九戲曲中心提供人才。 毛俊輝:12歲前學最理想 毛俊輝接受本報訪問時說,粵劇自2009年納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引起政府和市民關注,業界近年增加不少演出機會和平台。他認為,最理想是在12歲或更小時開始學粵劇,但演藝課程亦可助對粵劇感興趣、「半途出家」的學生投身行業。 現收45學生 兼顧語言人文科目 演藝戲曲學院現有45名學生,分別修讀粵劇文憑、深造文憑和學士課程,分為粵劇表演及粵劇音樂兩個主修項目,表演科涉獵基本功、身段和唱科等;音樂科則有主修或副修樂器、粵曲理論和設計等,並涵蓋戲曲劇本選讀、樂理及聽音訓練和實習演出,學士課程須修讀語言及人文學科,另有藝術家和學者分享經驗,會挑選表現良好的學生參與演藝青年粵劇團演出。 部分該校學生讀畢粵劇深造文憑後涵接學士課程2年級,本學年有3人考畢文憑試後入讀,成績平均達4333。現修讀粵劇表演的黃可柔(18歲),童年家住東涌,每逢天后誕家人均會帶她到區內戲棚看粵劇,「小時候覺得演員戲服、戲棚花牌很漂亮和吸引,聽家人說當時我會全神貫注看粵劇。」自此她便對粵劇看上癮。為了學粵劇,她順應家人要求先學鋼琴至8級,在中四達成目標後,終可到曲藝社學粵劇,因其身高達1.67米被推舉當男角小生,她認為學劇過程中提升了自信和處事毅力。 學中國笛近10年的何晉熙(19歲),因喜愛文學而決心學習粵曲,立志成為粵劇樂師。他認為,粵劇行內重視品德和尊師重道文化,有助提升個人修養,亦令他學會團隊精神。他昔日多獨奏,總是想如何令笛聲最響亮以吸引觀眾,如今為粵劇配樂,學會何時需配合演員演出調節聲量。 明報記者 余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