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家境不好不代表一切。就讀浸大國際新聞三年級的歐陽翠詩,自小因家境貧困無法參與課外活動,故一直參與義工,幫助別人之餘亦發掘自己才能。她努力讀書,單在大學3年已獲8個獎學金,今年初首次坐飛機到英國交流一學期。相隔數月,翠詩再獲董浩雲獎學金頒發2萬美元(約15.6 萬港元),到「海上學府」(Semester at Sea)郵輪交流4個月,成為今年全港唯一得獎學生。 獲董浩雲獎學金助遊12國 歐陽翠詩家住公屋,父親從事飲食業,母親兼職食肆樓面工作,翠詩說兒時幾乎從未出外旅行,只依稀記得約3歲時到過台灣,故兒時願望是環遊世界。今年她看見海上學府宣傳可到12個國家學習及遊歷,遂爭取大學講師推薦,最後成功獲批由董浩雲(全國政協副主席董建華的父親)創立的獎學金上郵輪。翠詩相信獲評審選中,是因為自己一直參與不少義工活動。 自小做義工 發掘才能 翠詩說,在中小學階段,身邊很多同學都學琴或學畫等,但自己因經濟問題而沒機會參加,「當時沒有埋怨什麼,也明白屋企負擔不到」。她坦言自小覺得自己沒特別才能,所以一直參與不同義工活動,如教少數族裔中文及擔任屋h大使宣傳環保等,希望發掘自己的才能,如領導能力及團體合作等。翠詩大學成績亦優異,平均績點(GPA)達3.5分(滿分4分),多次獲頒獎學金。 去年受惠者難忘非洲送鞋 去年獲董浩雲獎學金到海上學府交流的浸大歷史系四年級生林子峰憶述,旅程中曾到非洲加納的鄉村建學校及送鞋給小朋友,當時有數百個小朋友排隊等候拿新鞋子,子峰負責逐一為他們量度尺寸,看見小朋友很開心,令他感悟到「開心原來可以很簡單」。他亦到過印度鄉村的洗衣廠,遇到一名年約80歲但仍要工作的婆婆,「原來我們在香港這麼幸福,但世界另一邊的人生活很艱苦」。 海上學府於1963年成立,全球不同學科的大學生可申請到該學府交流一個學期,為期2至4個月,旅程途經夏威夷、非洲加納和摩洛哥、越南及英國等12個國家共15個城市。學府共提供75個科目供修讀,包括政治、心理、歷史及天文學等,每個課程均會與郵輪途經的城市有關,學生必須修讀「中美關係」一科,另加3個選修科。課程全由美國弗吉尼亞大學負責,教授則來自美國不同大學。 納全球大學生 必修「中美關係」一科 學生除會在郵輪上課外,郵輪到達不同目的地時,亦會隨學科教授參與田野考察,其餘時間可自由活動。現時本港有多個獎學金供申請報讀海上學府,歐陽翠詩除獲15.6萬港元董浩雲獎學金外,亦獲浸大及政府頒發3萬及1萬元獎學金,合共19.6萬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