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海外交流團費動輒逾萬元,基層學生未必負擔得來。仁濟醫院第二中學構思「以義工服務換取飛行里數」,要求學生以最少40小時義工服務,換取免費赴蘇格蘭交流8日。該校21名學生參加計劃,最終8人獲選,校長余大偉稱,交流機會寶貴,希望多點學生可體驗,但強調學生須明白「做義工是無償的,需先付出,當中的經驗已是收穫,交流機會是為鼓勵參與,如果只為去蘇格蘭,意義不大」。 負責全數贊助費用的瑞祥公司董事方志基小時候家境清貧,父母經營街渡,客貨兼運,故當時年僅4歲已要幫忙搬磚,令他深深體會一切得來不易,後來家境轉佳,中三時有機會負笈蘇格蘭。他說,到蘇格蘭「不止學到英語,而是深入了解別國文化」,對日後投身社會有很大裨益,加上認為現時不少基層學生缺乏機會,決定贊助計劃。 校長:世上無免費午餐 余大偉表示,海外交流是十分寶貴的經驗,期望更多學生可親身體驗,但「世界上沒有免費午餐,加上學生為社會服務亦不應有功利心態,不應為出國才做義工,服務過程已是一種學習」,故得出先以服務換里數、再評核甄選的概念。 報名的學生須自行設計及落實義工服務活動,形式不限,最少40小時,最後有21名學生達到要求,由學校挑選8人,於本月7日至14日赴蘇格蘭交流,除了寄住當地家庭及與蘇格蘭馬禮遜學校師生交流,亦會參觀當地名勝如荷里路德宮(Holyrood Palace)、安多寧長城(Antonine Wall)等。 內地來港生以經驗助人戒鄉音 其中一名獲選學生是就讀中四的周夢莉,她兩年前由內地來港,起初因廣東話發音問題而被人歧視,遂努力改善,例如觀看廣東話配音卡通片,現時廣東話已「戒甩鄉音」。她與兩名同學合辦「新來港適應課程」,幫助小一至中四的新來港學生及智障學生學說廣東話,包括學習詞語及音標等,「因為我都經歷過,所以清楚他們發音問題出在哪」。 學生:義工是學習 交流是禮物 夢莉說,今次活動最大的滿足感是見證學員進步,「有學員由初時很內斂只願說普通話,到後來主動舉手用廣東話答題」,而蘇格蘭之旅是意外禮物,即使沒有交流機會,仍會堅持義工服務,因為義工經歷並非課室堨i體驗到,例如接觸社會上不同界別的人,「花心機花時間,一切很值得」。 明報記者 廖穎琪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