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中國文學偏好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或景中帶出理趣。見山不止是山,見水不止是水。筆者預科讀中國文學科,讀過一篇經典,至今難忘,那是劉勰《文心雕龍》的〈物色〉:「寫氣圖貌,既隨物以宛轉;屬采附聲,亦與心而徘徊。」(描寫景物的神貌,既隨景物而變化;至於辭采音節,又必須結合自己的思想感情。)景和情就像朋友之間的一問一答,配合得當,意境自出,文章的境界便能更上一層。
讓我們看看何福仁老師如何描寫江南水鄉:
原文
“ 水和橋,構成江南水鄉兩大形象。無水不成橋;有了橋,水才變得有人氣,有生命。彷彿實詞與虛詞。實詞當然重要,實詞是要具體表達的什麼,可是別看輕虛字;那是作者的語氣、腔調。通過虛字,可能才看出真正的意思。別把虛字都刪掉。橋把水間斷,卻把兩地連接。水和橋同樣載人,但水是流動的,逝者如斯,上流下游,來一個少年,好快走出一個老頭。橋呢,它是人走出來的;自造成之日起,其中不少始自明清年代,卻竭盡職守,直至海枯石爛,修無可修。水有時會發出細微的聲息,跟風跟船應答;橋總是默默承受,當它發聲,那只是人在上面走過的回響。
——何福仁〈江南水鄉〉 ”
巧喻 帶出兩者互動
作者先來一個巧喻,以實詞和虛詞在句子中的互補關係,比喻水和橋在江南水鄉的相互依存,匠心獨運,令人留下深刻印象。要寫活甲,可以兼寫與之關聯的乙,此之謂襯托,互相對話,互為表裏,此之謂互動。二者統攝一旨,而各有其情其趣。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如一個錢幣有正反兩面。作者不重複老調,轉寫橋:橋把水間斷,卻把兩地連接。新趣是這樣走出來的。
掙扎 是橋也是人生
水和橋象徵不同的感情,作者也有不同的感慨。水的流逝象徵時間易逝,來一個少年,好快走出一個老頭。少年與老頭,都是同一個人,作者巧妙地以短促的節奏帶出少年變成老頭之快速。那細微的聲息是嘆息嗎?是輕嘆或者輕怨?情感點到即止,餘味留給讀者慢慢咀嚼。
橋則更為作者所關注,那是人類智慧和力量相加的建築物,它「竭盡職守,直至海枯石爛,修無可修」。實寫橋,虛寫人生,人和橋一樣,年復年都在為了什麼而用力掙扎,偶爾發出聲響,也只是偶然有人走過的回響。
短短一段,充滿畫意、詩意、情意,真是妙不可言。
文:資深中文科主任 蒲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