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新聞網海外版-加東版(多倫多) - Canada Toronto Chinese Newspaper
 
主頁    要聞     加國新聞     社區新聞     中國     國際     港聞     經濟     體育     影視     副刊    工商專業    股市行情  
即時新聞網 ·  醫事網 ·  車網 ·  樂在明廚 ·  置業頻道 ·  FAN club ·  分類網 ·  特刊專區 ·  香港股市行情
   
 
圖片
中大中國考古藝術研究中心主任鄧聰(左)早前與研究助理等人,到正在發掘的遺址工地視察,並了解現時考古情G,包括其身旁的宋元時期石渠。(鄧聰提供)
放大
 

其他新聞
青年潛入屋 斬熟睡舊愛
手足口病爆發增 防護中心發預警
伍家謙涉酒駕被捕
許仕仁案第4日 郭炳聯庭上幾睡
觀塘擬4年建5酒店 區議員批忽視配套
[顯示全部題目]

[昔日明報]

 
港聞
 沙中線考古的危機與機遇(節錄)

【明報專訊】編按:港鐵沙中線工程翻開大片九龍土地,令埋沒千年的宋王臺聖山遺蹟重見天日。港鐵考古專家經過逾一年考古,已出土的文物包括3700件重要器物,例如龍泉青瓷;另外發掘出200多個遺蹟,包括4口宋元古井,其中兩口較完整的方形石井。由於其中一個方形石井位處沙中線豎井的工地內,政府和港鐵已承認要原址保留不拆有難度,至今未有提出具體保育方案,引起爭議。

熟悉考古學的中大歷史系教授鄧聰,撰文解構沙中線古井,並與國內甚至日本的古井作比對,說明中國很可能是東亞最早水井技術的起源地,而香港承襲了中原文化,在十三世紀已出現此先進無縫拼接結構石井技術,較日本列島要到十六世紀才逐漸出現石製的井身,香港早了約300多年。文章並就古井和建築遺蹟的保育問題作出評論。

〔以下節錄首尾兩章節,全文明起於世紀版連載〕

一、考古惹的禍?

1、機遇與考古緣分

香港雖然是彈丸之地,但地理環境優越 ,十分適合人類居住。然而,一直以來,我們被教育,英國殖民地管治以前,香港是「一座荒島」、「一條漁村」。千秋壯觀君知否!國學大師饒宗頤先生談到,21世紀我國考古學發覆古今,有「地下的中國」,當然地下也有古代的香港。近20年來,香港考古發展的迅速,證實本地考古也是遍地黃金。幾乎凡在香港郊野地區動土施工,古代文物出土不絕如縷。更令人難以想像的,最近在鬧市九龍中,古物接二連三的發現。

香港現代化機場,看上去與考古風馬牛不相及。出人意料是,機場的本身,竟是香港考古發展的大本營。1990年代初由於赤P角新機場建設,香港中文大學在大嶼山高速公路的周邊,考古發現數十處古代遺址,出土豐富的文物。赤P角上虎地灣遺址,更發現了6000年前製造樹皮衣服的工具,在世界考古研究中大放異彩。無獨有偶,最近沙中線土瓜灣站動工,在建於1962年舊機場啟德客運大樓周圍,深約一至兩米土層中,竟然仍埋藏茷雃h自清代至宋元時代的遺存,真是劫後餘生,令人驚訝。新舊機場建設與考古關係,機緣巧合如此。這說明香港的郊野以外,連大都會一些現代建築的底下,都仍然有古可考。現代化建設中古代文物不斷的出土,讓社會大眾重新審視本地文化根源,亦形成當代都市發展與古代文化對峙的局面,為香港現代社會經濟、文化帶來衝擊,成為無可迴避的狀G。

古代文物出土,傳統文化中一度被視為祥瑞之兆,山川效靈,千載泄密。理論上,考古學上重要的發現,應是很值得社會大眾興奮的事。這次沙中線宋王臺遺址(即聖山遺址)的考古,九龍城「宋元人氣」的發現,被傳為「過去60年來最大的考古發現」,結果竟然在社會上掀起軒然的大波。以廣東話表達,真係挖出「杰撻撻大鑊粥」。

2、考古觸發危機

最近傳媒所發布有關宋王臺遺址考古的言論,讓人觸目驚心,憂心忡忡。如對古文化的破壞﹕「4古井200遺址被牷v、「宋井折射考古災難」、「古諮會否認破壞遺址」、「重要文物在工程圍板後面,危在旦夕」。本地歷史的問題上,有令人側目的發言,如「發掘宋帝落難史」、「出土由麻石鋪砌的古代明渠……可能由官府或駐軍參與」等。

對於下一步的行動,也是眾說紛紜。經濟上巨額耗資,如古井作原址保留,預期土瓜灣站需移位,影響前後路軌建設,前後車站亦需改動,甚至會影響附近公共設施和樓宇。一個古井整體原封不動的搬遷,就耗資千萬。一些保育方面的觀點, 如「搶救聖山遺址,重塑香港歷史」、「一項千載難逢的盛事隨時變成踐踏文物的醜聞」。在社會上,已出現「區議員偕居民攔途請願」、「團體促沙中線即時停工免進一步破壞古蹟」、「向國際社會投訴」等。更有上升到考古道德的叩問,如「古諮會被動,難杜絕隱瞞情G」等。這一切一切,似乎都是由考古惹的禍,考古引發的危機。

3、中大學者現場考察

然而,迄今社會上並未見有從學術角度,對宋王臺遺址發現的內涵,作過系統的評價。對學術界來說,面對宋元古蹟出土之日,亦為澌滅之期,令人扼腕嘆息。自1980年代20多年來,筆者一直參與港澳地區考古事業,自然對宋王臺遺址考古工作十分關注。今年5月1日,本人主動致電古物古蹟辦事處(AMO),要求對此遺址實地考察。5月2日下午,我與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考古藝術研究中心研究助理鄧學思,歷史系碩士研究生翁永森、高錦鱗、梁德裕諸君,前往正在發掘的宋王臺遺址T1工地,蒙考古隊隊長中山大學劉文鎖教授親切的接待,得以直接觀察和理解該遺址T1範圍(即上圖古井所在四周範圍)發掘現場的狀G。我們衷心感謝中山大學劉文鎖教授在考古現場的指教,古物古蹟辦事處准許我們對考古現場實地的拍攝和引用。目前宋王臺遺址的發掘仍然在進行中,新的發現一定層出不窮。2012至2013年宋王臺遺址發掘,只有初期的報告書。期待不久的將來,更多的寶貴材料由發掘者深入研究後,早日公布。

……

五、如何考古轉危為機?

1、考古成為現代化絆腳石

目前宋王臺考古確實已把香港社會的建設,推到危機重重的地步。今後最壞的發展,很可能是我們屈服於社會上某些要求,就目前發現古物古蹟的原址建立博物館,迫使港鐵土瓜灣路線的改動,花費社會大眾納稅龐大的金錢,而所保育的是一些我們沒有深入研究和認識的文物古蹟。誰說這些古蹟一定要保留當地的原址,才能有歷史價值呢?更令人擔心的是從此以後,考古很可能成為現代社會都市建設發展最大的絆腳石。我相信問題的關鍵,是現在我們的社會不知道應該選擇什麼古蹟,作為我們保育的對象!什麼樣的古文化才值得我們重視和原址保存!

2、重新認識古代的新平台

當然,我估計香港社會絕不會向上述最壞的方向發展。因為香港是一個理性和成熟的社會。

我個人對是次宋王臺遺址考古所引發危機的轉向,甚感樂觀。令我最受鼓舞的是,通過宋王臺考古危機的出現,看到香港不同社會階層都非常重視本土的古文化。近日香港普遍出現對自身歷史文化追求、重視的傾向。這樣香港除了經濟實力外,文化上特別自身文化根源的問題上,一定會在一個新台階上發展。從這個觀點出發,宋王臺遺址前後兩萬多平方米的發掘,將是香港歷史傳統文化崛起一個重要平台,也是香港的歷史、香港的文物古蹟千載難逢的機遇。

3、齊心合力保護古文化

首先我們理解港鐵沙中線發展工作任務重大,在社會和經濟上都受到了無比的壓力。我們應全力支持港鐵的工作。港鐵方面應對考古工作不應有任何插手,欲蓋彌彰,適得其反。考古學家要保持考古學本身純學術性。在全世界所有大城市中,開發和古蹟保育兩者,往往得到完美結合。香港不可能是例外。

對於考古發掘工作,政府AMO部門人手缺乏,工作壓力大。政府應考慮如何使合約考古發掘人員,不必受到顧問公司的控制。那麼考古人員得以受到更大的尊重,發掘過程有更大的透明度,定期向公眾報告發現的成果。並且,對考古工作有客觀專業的評審制度,是解決社會容易誤解考古工作的方法。

傳媒方面,這次宋王臺考古牽動了700萬香港的人心。報紙頭條、社論、香港電台廣播、電視台新聞及特輯如《講清講楚》等。其中很明顯,《明報》和《蘋果》多次首頁頭條及社論的評論等,帶動了香港其他傳媒對古文化遺產的關心。毋庸諱言,傳媒對考古學基本知識的掌握,對於處理這樣的危機,將會起茷傶鶬銂漣@用。

4、專業與公眾考古融合

在學術界,現在看來整體的反應似乎較為審慎。目前香港地區本身考古人才十分缺乏。我們必須緊守自己的崗位,保持考古學的純潔性和學術性。我們亦不同意把香港的歷史研究,全部交付香港以外的人去代我們整理。如果是這樣,我們同樣會出現很大的危機!今後我們的歷史,都是由別人來解釋,被別人牽蚖韝l走,沒有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古文化其實是屬於香港每個人的文化遺產。我們要齊心合力,才能繼承和發展自身歷史與文化。考古學必須拉近公眾與古文化距離,向社會大眾介紹精準的知識,使古文化深入融入大眾生活中,又從社會中汲取大眾智慧。香港7000多年古文化,必須要我們親自參與、承傳。毋忘香港的根。

文:中大歷史系教授、中國考古藝術研究中心主任 鄧聰

 
 
今日相關新聞
古諮促港鐵交代復工細節
沙中線考古的危機與機遇(節錄)
[顯示全部題目]

 
廣告 advertisement
廣告 advertisement
 
 
 
 
主頁 ,  誠聘 , 待聘 ,
房屋出租  ,  招生  , 
服務  ,  買賣  ,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