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你我不同,如何共融?透過共同策劃、合作,提供機會讓彼此認識。「青少年共融大使訓練計劃」便提供機會,讓主流和特殊學校的中學生合作,共同籌劃嘉年華,讓主流學校學生親身體會「共融」真義。
「親切」機構於5月4日在沙田公園舉辦「親切共融之旅2014」嘉年華,120名來自主流和特殊學校的中學生,親自構思及共同籌劃是次活動。籌劃過程中,來自主流學校的學生有機會加深認識特殊學校的學生,部分更建立友誼,體現大會主題「共融」。
盼加深對能障人士的認識
120名參加「青少年共融大使訓練計劃」的中學生於2013年8月開始接受訓練,參加包括跳舞、雜耍等工作坊,為是次嘉年華準備。計劃中有來自主流學校的學生,亦有來自特殊學校的學生,過程中彼此建立深厚的友誼。「起初對有能力障礙青少年的印象,都是來自電視節目和互聯網,對他們的認識不深,更曾經擔心會出現溝通問題。」來自主流學校的學生梁樂盈,因活動首次接觸有不同能力障礙的學生,加深對他們的認識,「與他們相處後,發現他們其實與常人沒有分別,甚至比我們更加細心觀察周圍發生的事,經常為隊伍帶來新的觀點」。
無分國界、種族和能力,互相幫助
「共融,就是無分國界、種族和能力,互相幫助,一起生活。」來自嶺南鍾榮光博士紀念中學的共融大使敖晞彤,參加計劃後亦加深對「共融」概念的體會。為了達到共融目標,大使們更特意到各區的遊樂場觀察,發現社區內很多設施未能符合不同能力人士的需要。敖晞彤說﹕「希望可以藉着本計劃為能障人士發聲,爭取適當的權益。」
梁樂盈通過計劃得到不一樣的體會:「我會積極向朋友宣揚共融的信息。一傳十、十傳百,希望使更多人關心能障人士。」敖晞彤亦認為人人都是平等的,能障人士亦需要大眾尊重,「我會主動幫助他們,當他們遇到困難時向他們伸出援手」。
【文章經編輯刪節】
文:校記鮑嬿而(聖士提反女子中學,中四)
文字整理:鄭惠霞
■編輯部評語
留意錯別字 內文可多舉實例
原文頗多錯別字,應小心注意。主題尚算清晰,然而內容不算深刻,可更深入追問學生在過程中相處點滴,多舉實例,使文章內容更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