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明天便是佛誕,亦是本港放生活動的高峰期,生態教育及資源中心聯同綠色力量調查發現,本港多個熱門放生水域如西貢、荃灣及維港,均發現不應在該水域出沒的「沙巴龍躉」,有調查人員上周在西貢橋嘴島潛水更發現8條沙巴龍躉,每條長半米。環團指出,沙巴龍躉是雜交而成的肉食魚類,不應存在於野生環境,估計是被善信放生所致,而胡亂放生會嚴重影響海洋生態,呼籲市民不要胡亂放生。
調查員西貢見8條 各半米長
生態教育及資源中心總監程詩灝表示,沙巴龍躉又名虎龍斑,英文名稱為Sabah Giant Grouper,是龍躉及老虎斑的雜交種,於1996年由沙巴大學成功研發。由於其生長速度極快,只需八九個月便可長至1公斤,而隨着近年飼養技術愈來愈普及,沙巴龍躉現被東南亞水產業廣泛養殖。
沙巴龍躉常見於本港食肆,卻成為市民放生動物的熱門品種,不過程詩灝指出,沙巴龍躉生長快速,需要進食大量食物,放生後會獵食小型魚類,亦會與其他海洋生物爭奪資源及棲息地,近年有研究發現,沙巴的珊瑚魚數量有下降趨勢,不排除與颱風或暴雨,令大量魚排內的沙巴龍躉逃至野生水域有關。
綠色力量:應選本地物種放生
綠色力量行政總幹事文志森表示,環團本身不贊成放生,但尊重宗教團體舉辦放生積福活動,呼籲市民應選擇本地物種及適合地點,以免動物被放生後遭到不必要的痛苦。該組織過去發現,有市民放生大閘蟹、龜、熱帶魚、田雞、蜆及草蜢,相信這些動物會無法適應野生環境而死亡,認為可考慮放生本地魚類,例如芝麻斑、青斑、紅魚、紅鮪、火點及石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