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語文是思考的工具,語文水平下降,並非只是語文知識不足的問題,而是理性能力不足,於是在閱讀、作文和對話的表現都不好。作文成績不好的人,一般演說和交談能力都欠佳。在論述性質的文章而言,作文並非尋章摘句,而是整理資訊、顯示條理,用最合適的章句呈現出來。王朝時代,科舉要考生寫簡樸優雅的古文,用文章取士,是有道理的。
例如以下的報紙文章的首句,就是過分依賴洋化中文,將很多資訊用前飾句和插話的方式來傳遞,令文句累贅、難讀:
“ 取消了七年的中文科範文,在中學生中文水平下滑,以及文憑試只有約五成人達到入大學門檻下,最快可於明年九月在中四級重推。本報獲悉,教育局早前成立研究重推範文的工作小組,已擬定十七篇「候選」文言指定篇章……諮詢學界意見。
(〈範文重來 17文言文「候選」《出師表》、《赤壁懷古》再現中文科 〉,《星島日報》,2014.01.21) ”
要處理好複雜的資訊,先要化繁為簡,去蕪存菁,刪去旁枝,剩下骨幹,這就發現主題:教育局重新設立範文教學。
化繁為簡 去蕪存菁
剩下的附帶資訊,令新聞有適切性,合乎時宜(所謂topicality)。三條附帶資訊都重要,必須在第一段陳述:1. 取消了七年;2. 明年九月重新推行;3. 中學四年級開始
先釐清主題吧。中文科的範文是主題,改寫的時候,務必令主題帶頭,附帶資訊隨後:
中文科範文取消七年之後,明年九月有望重現課堂。
主題帶頭 資訊隨後
如此,主題明確,傳意順暢。原文中間的插話(parenthesis),即是在兩個逗號之間的短句,是來自英文的洋化結構,折磨讀者的腦筋,在學術文章使用無妨,一般的報紙新聞就無謂了。原文用的介詞片語,「在……(之)下」,是要表達不確定的原因,教育局並無承認取消範文教育令到香港中學生的語文水平下降、文憑試只有約五成人達到入大學門檻,故此不能用顯示因果關係的邏輯虛詞(因為、因此之類),要轉用介詞片語來寫,暗示原因。
改寫的方法,是用解釋性質的詞句,例如有見及此、有鑑於此,並連帶教育局的行動,如此,可令讀者意會,卻毋須言傳:
“ 取消範文教育之後,中學生中文水平下滑,文憑試只有約五成人達到入大學的收生門檻。有見及此,教育局成立研究重推範文的工作小組,已擬定十七篇「候選」文言篇章,諮詢學界意見。 ”
各位同學,寫文章可以訓練的,不單止是語文能力,還有理性能力、辦事能力和人情世故。
文:嶺南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陳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