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新聞網海外版-加東版(多倫多) - Canada Toronto Chinese Newspaper
 
主頁    要聞     加國新聞     社區新聞     中國     國際     港聞     經濟     體育     影視     副刊    工商專業    股市行情  
即時新聞網 ·  醫事網 ·  車網 ·  樂在明廚 ·  置業頻道 ·  FAN club ·  分類網 ·  特刊專區 ·  香港股市行情
   
 
圖片
放大
 
解密文件顯示,英國在中英談判期間,特別關注國泰會否在香港回歸後被中資航空公司取代,因而就航權談判上,有事先私下諮詢國泰控股公司太古集團高層的意見。(資料圖片)
放大
 

其他新聞
低收入家庭補貼倡納新移民
批闖軍營者挑釁 林鄭:無助政改
田北俊談普選:篩選不過分可接受
學聯今諮詢「學界公投」
陳家強:中港矛盾無損金融合作
[顯示全部題目]

[昔日明報]

 
港聞
 怡和遷冊 尤德遲報倫敦
鄧小平信非英鼓勵 指反映有商家「破壞」

【明報專訊】1984年中英談判後期,香港前途仍未明朗,港人對前景信心黯淡,3月28日,有150年歷史的四大洋行之一怡和(Jardines),突然宣布遷冊百慕達,令港人信心雪上加霜。英國檔案處最新解密的首相府文件披露,時任港督尤德早一星期已知道遷冊事件,卻沒有立即向英國匯報,尤德事後感到很懊悔。文件提到,當時國家領導人鄧小平擔心回歸前有人在港攪亂,怡和遷冊正是他關心之事,雖然相信不是英方鼓勵,但反映有商家在港扮演「破壞性角色」。

解密文件並披露,英方在航權談判上,力保英資太古全資擁有的國泰航空,港督尤德在首相戴卓爾夫人同意下秘密諮詢太古,英方分析「若香港不能有自主談判航權和發牌權力,國泰的航線可能會被中資航空公司取代」。

遷冊惹看淡議論 爆股災

植根香港約150年的怡和集團,1984年3月28日突然宣布撤離香港,將控股公司遷冊英屬百慕達,雖然怡和聲言總辦事處仍設在港,資金不撤走,但集團承認商界對香港信心薄弱,擔心香港前途。雖然中方保證97後香港的法制系統不變,但香港是否遵從英國法律制度仍有變數。

怡和、和記、會德豐及太古當年被稱為香港四大洋行。怡和在1950年代後開始集中在港發展,當年有六大業務,透過置地的房地產及酒店生意、怡和船務,又透過金門建築涉足工程,另持有牛奶公司經營零售業務,業務與市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怡和遷冊消息震撼香港,被形容為「怡和震盪」事件。時任港督尤德、財政司彭勵治回應稱只純屬商業決定,但社會議論紛紛,商界認為英資明顯看淡香港前景。翌日爆發股災,琤肏數收市報1057.09點,跌61.76點(5.8%),一度跌近100點。

中指英早知情 尤德悔遲報

當時中方表面對怡和遷冊不予置評,私下卻極不滿,中方一直指英政府早就知情,並在背後推動。不過,據英國外交部當年3月30日給首相府的文件,披露原來英政府在怡和宣布遷冊前並不知情,外交部得悉原來「港督尤德已早於一周前已獲通知(怡和遷冊),但他沒有通知倫敦,現對此感到非常懊悔,這可能是他面對很大壓力的[象」。文件又指出,中共傳媒認為英國政府早已知情,或是協助組織今次的行動(見圖)。

文件顯示,中國領導人鄧小平於4月18日在北京與英國外相賀維會面時,亦談到中方注意到怡和遷離香港、國民黨在港挑起事端等,中方不會以為回歸前的13年會和平。鄧小平表示,雖然相信怡和遷冊並非英政府鼓勵,但亦顯示有些商家正在97年前扮演破壞性角色(damaging role)。

中英談判另一重點在航權,英國向中方提交文件強調,香港要有自主權與其他國家談判航權,但中方談判團團長周南3月26日明確指出這不符中方構想,中方認為香港只能在中央政府授權下與其他國家談判航權。

憂中資取代 英力保國泰地位

文件又顯示,英方強調要保住國泰在香港客運航空的領導地位,早於同年2月13日,港督尤德建議暗地就航權議題諮詢英國太古集團有限公司(國泰控股公司)副主席Sir Adrian Swire,強調限於個人討論及絕對保密,有關做法獲戴卓爾夫人批准。總言之,英方的目標是維持國泰的地位,「若香港不能有自主談判航權和發牌權力,國泰的航線可能會被中資航空公司取代」。另有文件清晰顯示要令香港有自己的航空公司,國泰當時正被視作此角色。

翻查資料,當年決定留港發展的太古集團,憂慮其持有的國泰航空公司回歸後會失去香港的航權,特別是憂慮港商曹光彪等於1985年成立的港龍航空搶生意,因此太古為買政治保險,1991年引入榮智健的中資中信集團入股,中信以13億元購入國泰12.5%股權。

英不滿中97前插手外匯基金

航權以外,英方亦希望守住支持貨幣發行的外匯基金,不滿中方在97年前插手。中方於1984年5月提交的《中英聯合聲明》草案文本,進一步提到獲知外匯基金的保密細節,要求交出香港儲備及政府資產,再由中方轉交香港。但英方認為,應是香港政府在97年時直接繼承。

土地契約方面,英方文件顯示,中方答應97年前的土地契約可續期至2047年,並讓港英政府與未來特區政府分享地價收入。

明報記者 曾錦雯 蔡傳威 周展鴻 楊泳森

香港——英國連線報道

■明報報料熱線﹕inews@mingpao.com / 9181 4676

 
 
今日相關新聞
怡和遷冊 尤德遲報倫敦
李光耀憂中英談判失敗
香港97後名稱掀爭論
英盼達成「協議」 中只同意「聲明」
密檔類別小故事﹕首相府信紙多屬秘書用
[顯示全部題目]

 
廣告 advertisement
 
 
廣告 advertisement
 
 
主頁 ,  誠聘 , 待聘 ,
房屋出租  ,  招生  , 
服務  ,  買賣  ,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