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九巴今年3月加價4.9%,至今只有8個月,昨日又向政府申請加價4.3%,平均每程加幅約0.28元,與今年通脹看齊。九巴解釋,今年上半年虧損1950萬元,加價是「迫不得已」。不過,九巴財政顯示,虧損已較去年同期大幅收窄76%,而屯門及北區路線重組已完成,多條虧蝕嚴重路線8月起取消,九巴昨卻沒交代路線重組帶來的效益如何回饋市民。民間團體和立法會議員批評,九巴通過重組後立即加價是「出爾反爾、過橋抽板」,促請政府監察重組成效,否決申請。
團體促監察重組成效 否決申請
運輸及房屋局長張炳良昨回應稱,九巴已正式向政府提出加價申請,會按過往做法,審議其理據、申請標準及因素再作處理。本報記者昨晚透過書面查詢,再問及運房局有否監察路線重組成效,局方並無進一步回應。
政府的可加可減機制實施後,九巴自2007年至今,已4度申請加價,車費累積加幅達13%,以往通常是隔年提出一次(見表)。不過,九巴去年底曾申請加價8.5%,最終行政會議只批准4.9%的加幅,在今年3月生效至今8個月,九巴又再次提出加價申請,加幅平均為4.3%,同公司的龍運巴士則維持票價。
九巴﹕重組進度慢 七成路線蝕
九巴董事總經理何達文昨解釋,3月加價後,仍有七成路線錄得虧損,認為與重組路線進度緩慢有關,加上塞車令行車時間增長、鐵路不斷擴展等,令載客量由2002年每日310萬人次,下跌至今年的260萬人次。
不過,對於屯門及北區完成路線重組後的效益,例如取消虧損路線所節省的支出,以及新開受歡迎路線的盈利等,九巴則無對外交代。何達文只重申,兩區重組只佔整個計劃5%至6%,希望明年可盡快落實元朗、大埔、沙田及青衣的重組。
九巴今年初提出路線重組時,曾聲稱「抵消成本上升帶來的加價壓力,達至多贏局面」。被問及為何未檢討重組成效卻先加價,何達文稱,九巴每年要投資數十億元,應付加薪、油價、更新設備及購入200多輛巴士的開支,不能有長期虧損或僅達收支平衡的水平,否則無法提供持續有效服務,他形容加價是「迫不得已」。
提重組時曾稱「抵消加價壓力」
何達文表示,九巴近兩年增加500名車長,平均加薪幅度4.6%、即約1.5億元開支;今上半年工資及燃油成本分別佔總營運成本50%及21%,對公司造成沉重壓力。被問及明年員工若加薪,是否等同要再提加價,對此他未有正面回應,只說要照顧員工,也需面對通脹。
民間監管公共事業聯委會發言人蔡耀昌直斥九巴是「搵市民笨」,在重組後三四個月宣布加價,是「過橋抽板」的行為,形容是「重組又加、唔重組又加」,他指巴士重組若安排適當,是有利於市民,但九巴不應利用市民的信任。
范國威﹕可加可減機制須檢討
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副主席范國威批評,九巴今次加價是「出爾反爾」,指其「路訊通」上半年賺近2990萬元,意味公司整體業績有賺無蝕,認為政府必須檢討可加可減機制,不能只計算巴士業務業績。
■明報報料熱線﹕inews@mingpao.com / 9181 4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