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有效管治離不開政黨政治
回歸16年,香港實驗過多種管治方式,但管治都陷入僵局。若繼續排拒普選,特區根本無法好好管治,因為香港早已高度開放,公民社會成熟,一日不落實普選,都無法解決政府欠缺認受性的問題。但普選同樣並非萬應靈丹,各方政治力量必須放下怕[1]政黨政治的心魔,讓香港真正落實民主,行政立法關係才有機會理順,政治人才方能透過政黨的訓練培養起來,有效管治才有機會實現。
中央政府已承諾2017年可實行特首普選,各方也正就政改方案爭拗得如火如荼,但若特首必須由非政黨中人出任,即代表香港不容許政黨政治,即使落實普選仍可能出現一系列問題,包括﹕
一、政府有權無票——特首非以政黨代表身分出任,與立法會內的政黨無法建立緊密關係,推動政策時依舊單打獨鬥,連建制派也不支持政府議案的事件勢必重演。
二、無法培養足夠政治人才——香港目前最缺乏的是懂得面對公眾、爭取公眾支持的政治人才,這些人才不會在普選特首後突然湧現,需時磨練。政界名言曰﹕政治人才是要在政治鬥爭中培訓的,而政黨就是最佳培訓場所。
三、無法建立有效執政團隊——特首非政黨化意味內閣也須非政黨化,只可是公務員、專業或商界人士,成效從過去3屆政府的亂局已可見一斑。而在政黨政治下,特首當選後可帶同自己政黨內早已「埋班」的團隊,共同組成內閣成為執政黨。
基於以上因素,單有普選但政治制度不改,管治不可能改善。再者,綜觀其他推行普選的國家或地區的經驗,落實普選後政黨政治根本不可能避免,亦只有這樣有效管治才有機會落實,香港也不例外。
香港政黨目前四分五裂,在可見將來不論是建制派還是泛民,都難以出現一個獨當一面、可以一力執政的政黨,因此不論哪派贏出特首選舉,都勢必要聯同其他政黨合組聯合政府,才有機會在立法會取得穩定多數。不過,聯合政府同樣衍生問題。由於香港的政治光譜分成「[2]政治意識形態」和「經濟民生」兩條主軸,不論由泛民與建制派,或建制派自行組成執政聯盟,一樣會有紛爭。例如民主黨與工聯會合組的話,政治立場南轅北轍,即使是民建聯加經民聯等政治立場一致,但經濟民生立場亦或相異。
普選後政府該如何運作,各黨各派應放開政治歧見,走到談判桌前認真商議。中央政府、特區政府、建制派及泛民各方政治力量都必須認清一個事實﹕若不想香港的管治繼續「爛下去」,普選是必由之路。若要普選後的管治成功,政黨政治不能避免,讓行政機關得到立法會的穩定支持;若要政黨政治成功,今天就要開始籌備。
──節自《明報》社評,2013.11.18
■關鍵字
[1]政黨政治(party politics)
政黨是具有特定政治理念的組織,每個政黨都有各自的意識形態。有些國家或地區只由一個政黨執政(如中國),有的則發展出數個領頭的政黨(如英、美、台灣),在互相競爭下演化出政黨政治。勝出選舉的就掌執政大權,推行該黨的政綱、政策及理念,以解決國家和社會問題。
[2]政治意識形態(political ideology)
意識形態是指一套觀念,目標是推動社會改變或維持現狀,並提出社會的改造藍圖。政治的意識形態光譜(ideology spectrum)分為左至右,根據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王業立教授的解說,「左」、「右」派是指政府於經濟事務的立場——在今日,左派多主張政府強力介入,主張平等、社會福利等;右派則主張個人主義,私有經濟活動、政府在市場上作最低限度的干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