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廣州話「咕哩」一詞,略帶點貶義,一般專稱出賣勞力維生的人,而幹粗重活則稱「做咕哩」。原來「咕哩」二字是從英文(coolie)一詞直接音譯而來的,最早應產生於晚清廣東地區,是一個典型的外來詞。 coolie音譯 官方文件亦用 晚清廣東廣州、香港、澳門為通商口岸,尤其香港為英國殖民地,華洋共處,很多外國事物及概念經常被直譯成中文,如士擔(stamp)、巴士(bus)等,coolie也被直譯為「咕哩」。當時香港設有很多「咕哩館」,專門轉介工人,提供挑擔、搬運服務,甚至買賣工人到海外,亦即「賣豬仔」。如筆者2010年所編《香港竹枝詞初編》曾收錄一首晚清作品:「水色深藍湧上流,蛋人搖蕩小漁舟。估俚喧鬧多如鯽,爭候輪船泊碼頭。」正是描寫晚清香港碼頭一帶的咕哩(估俚)。咕哩二字,當時很流行,並入官方函件奏摺,如同治十一年(1872年)李鴻章的〈奸民誘拐人口賣與洋船變通懲辦章程〉:「且閩廣各口屢有販賣咕哩出洋,迭經總理衙門與各國駐京使臣設法商禁。」「賣咕哩」,即「賣豬仔」。 「苦力」音義俱全 文人較多用 「咕哩」,一作「苦力」。坊間有謂「苦力」乃北方人用普通話英譯而來,但此說未必正確。晚清廣東佛山吳趼人(1866-1910)《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五十七回說: 原來花縣地方,有一個鄉下人,姓惲,名叫阿來,年紀二十多歲,一向在家耕田度日,和他老子兩個,都是當佃戶的。有一天,被他老子罵了兩句,這惲來便賭氣逃了出來,來到香港,當苦力度日。這「苦力」兩個字,本來是一句外國話coolie,是扛抬搬運等小工之通稱。廣東人依茈~國音,這麼叫叫,日子久了,便成了一個名詞,也忘了他是一句外國話了。 據此來看,「苦力」是廣東人音譯的,相信當時在廣東,「咕哩」、「苦力」兩詞並行,只是後者寫法較為文雅,文人用得較多。「苦力」的音義俱甚貼切傳神,所以現在中文書面語已統一規範寫作「苦力」,但「咕哩」在廣州話仍然很常用。 文: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高級講師程中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