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香港學運簡史
•1960至70年代初﹕
反殖民地統治、反越戰、民族主義等思潮混集,促成第一代「中文運動」及第一代「保釣運動」
•1970年代﹕
70年代後期「社會派」受學運界重視,學運聚焦本土社會問題,出現一系列關心社會、爭取福利的運動,例如「反貪污、捉葛柏」、「金禧事件」等,影響港英政府的政策
•1980年代﹕
時正值中英就香港前途談判,生出「民主回歸」想法,但「八九民運」(六四事件)改變了港人及學生對中國的立場,學運的抗爭目標轉向民主制度
•1990年代﹕
受「六四」沉重打擊,學運沉寂一時,自發組織、學生會及學聯皆無人問津,有嘆「學運已死」
•2000年代至今﹕
新世紀初期,為港人內地子女居港權、反對人大釋法等,有學聯成員因「公安條例」被捕及被起訴,可謂第一波「公民抗命」。其後學生投身不同的社會運動,如保衛皇后碼頭、反高鐵、五區公投、反對替補機制、反對教育商品化,到反國教科大罷課、支援碼頭工潮和最近的「佔中」大專學界商討日
■相關概念
朋輩影響(peer influence)
責任感(sense of responsibility)
公民責任(civic responsibility)
公民參與(civic participation)
表達形式(form of expression)
社會運動(social movement)
社會政治參與(socio-political participation)
■多層思考
(答題指引見另文)
資料回應題
1. 根據資料,時下學生以什麼形式參與社會及政治事務?
2. 參考資料,試分析青少年參與或不參與社會及政治事務的可能原因。
延伸回應題
3. 青少年積極參與社會及政治事務,可能為其個人成長和社會發展帶來什麼影響?闡述你的意見。
■延伸閱讀
新聞專輯
1. 明報通識網熱門專輯「國民教育科」:link.mingpao.com/14968.htm
2. 明報新聞網新聞特輯「香港普選路」﹕link.mingpao.com/15760.htm
調查研究
3. 《市民對青少年參與社會行動的觀感研究》,突破機構,2010.09.09:
www.breakthrough.org.hk/ir/Research/43_Social_action/Socialaction.htm
4. 《青少年公民參與研究》,突破機構,2007.09.02:
www.breakthrough.org.hk/ir/Research/36_Citizenship/citizenship.htm
5. 廉政公署德育資源網﹕香港教育學院公民教育中心,《香港學生的責任與承擔》(2004年):
www.me.icac.hk/upload/doc/j4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