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保良局李城璧中學通識科主任 張銳輝 很喜歡同學文首的那句說話,因為正正點出了免費電視發牌事件為何引來大眾的關注與憤怒——並不單因為我們支持香港電視,更重要的是從政府的發牌過程,我們驀然發現身處的香港不再熟悉,我們一直引以為傲的拚搏就會取得成果、尊重程序公義等香港精神正被蹂躪踐踏,再令12萬人(大會數字)在10月尾憤而上街。 本來12萬人穿黑衣上街、連續多晚到公民廣場集會,是民意對政府倒行逆施的有力反擊,因而迫使蘇錦樑使出了「流淚秀」、梁振英訪京前主動向記者解話20分鐘等即時回應,可見群眾參與對政府所起的壓力。 可惜的是行動組織者之間卻出現了分歧、王維基先表示司法覆核將曠日持久而呼籲港視員工撤離,及後又再改稱若政府公開解釋可以不提司法覆核,加上社會其他熱話不斷,例如﹕人口政策、要求菲律賓為馬尼拉人質事件道歉等等,當群眾運動力量減退、傳媒關注焦點轉向之時,政府似乎在發牌事件上又可蒙混過關了。 為了保住管治威信,政府不惜犧牲許多官員的公信力,勉強頂住了反對聲音。然而,市民大眾是否就此真心認同政府發牌決定的理由?還是只不過礙於行動目標分散,以及不斷上街抗爭的勞累,因而被迫無奈接受?但當我們綜觀各種民意平台,如電台烽煙節目、網絡社交平台、學界的民意調查、甚至日常民間討論,都可見市民心堮琤豪S有改變對政府發牌做法的不滿。 因此,如果執政者不認真處理市民透過政治參與行動所反映的訴求,卻視之為政治角力的過程,將是非常危險的事。 只因現時政府行政權力膨脹,又未有民選制度制衡,加上立法會的權力及代表性又被功能組別所扭曲,才出現政府這樣予取予攜的結果。如果政府繼續迴避民意的質詢,將進一步埋下民怨的炸彈,只會令日後官民互信程度更低,施政更寸步難行,遇到另一項爭議政策,如推出特首及立法會選舉方案時,官民必將更難取得共識,這實非香港人之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