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1970年代美國,同性戀伴侶Rudy和Paul爭取被遺棄兒童Marco的撫養權,受到各方質疑,一場同性平權抗爭一觸即發。抗爭並沒有成功,卻反映了同志伴侶在社會遭受歧視、不獲肯定的各種無奈。2013年的今天,同性戀議題仍是社會討論的重點之一,時代轉變而進步,社會是否認同「有愛無類」、人人生而平等的價值?
《大愛同行》(Any Day Now)根據真人真事改編,講述1970年代美國一對男同性戀者的故事。Rudy為舞者,在舞廳易服表演,有一回認識了律師Paul,兩人一見鍾情。Rudy發現住在他隔壁的婦人有吸毒習慣,後來更因為藏毒被捕。婦人留下患有唐氏綜合症的兒子Marco一人在家,Rudy於心不忍並收留了Marco,但由於他不是Marco的親人,他不知如何是好,於是詢問Paul的意見。
同志伴侶爭取病童撫養權
與此同時,政府相關人員強行接走Marco,但不適應託管生活的Marco偷走出去,在街上重遇Rudy和Paul。二人決定重新收留Marco,並為他安排上學、帶他出去玩,又為他慶祝生日,令Marco體驗幸福家庭的天倫之樂。
法律上Marco應該受到政府機構的看管,Rudy不捨Marco離開,因此決定與Paul一起向政府爭取Marco的撫養權。但由於Rudy和Paul不是合法的伴侶(married couple),Paul坦言同志伴侶想收養孩子不容易,Rudy說「This is discrimination(歧視)!」,Paul則無奈指「This is reality(現實)」,反映1970年代美國社會對同性戀的歧視,同志伴侶被認為是「不正常」家庭結構(family structure)。
為增加官司的勝算,一開始Rudy和Paul隱藏同志伴侶的身分,假裝是表兄弟,但後來被法官發現,對方律師更指Rudy和Paul在Marco面前展現親密關係會影響他的成長,又認為Rudy在舞廳作易服表演是不當示範。律師指Rudy和Paul的關係混淆Marco對性別(gender)和家庭的認知。事實上,Marco曾經在學校的美術功課上畫上兩個爸爸,多少反映了這個擔憂。
最後法官判他們敗訴,不能獲得Marco的撫養權。Rudy和Paul對於判決感到不滿,認為同性戀者在這情G受到嚴重歧視,於是決定上訴,找到一位黑人律師代表他們打官司,這律師也無奈表示兩人勝算不高,但Rudy認為一定要盡力嘗試,更對黑人律師說「幸好當年為黑人爭取平權的是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而不是你」。
過了一段時間,Marco母親出獄,重新得到撫養權,但她仍然維持吸毒和私生活不檢點的惡習,對Marco完全疏忽照顧,導致Marco獨自在街上流浪。電影結尾講述Paul寫了幾封信,分別寄給當初反對他和Rudy爭取收養Marco的3名律師,信中夾茪@則剪報﹕Marco在街上遊蕩3日3夜,最後在橋下死去。
控訴社會不公與歧視
一場撫養權官司以一個小孩的死亡作結,彷彿無聲地訴說茠懋|不公和歧視對生命帶來的無奈和殘酷。Rudy和Paul明顯比Marco的親母有能力和決心照顧他,但正因社會的性別觀念定型(gender stereotype)和對同性戀伴侶的歧視和誤解,直接扼殺了Marco快樂地成長的機會。
35年前的這場官司爭取的不單是孩子撫養權,同時亦是一場同志平權抗爭。至今,美國已有多個州份實施同性婚姻合法化,但現今文明社會對同性戀多少仍存在偏見。在香港,性傾向歧視立法的議題仍在討論中,有意見認為就此立法會引發「逆向歧視」,平等機會委員會主席周一嶽則指出一個基本問題﹕「同性戀者並沒有傷害任何人,他們有什麼罪?為何要把同性戀等同是涉及道德爭議?而支持平權就是扭曲社會整體價值?」
文﹕鄭寶欣
圖﹕高先電影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