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來港一年 高中插班生:最難適應粵英授課
【明報專訊】不少內地生對港校趨之若鶩。暑假過後升讀中五的張亦辰,隨媽媽申請本港「輸入內地人才計劃」,一家人一年前從上海來港,插班入讀柴灣一間女校。她說滬港兩地都是國際城市,分別不大,但校園生活最難適應是廣東話及英文授課,稱來港前一年練習英文,現時英文水平可應付學業,並完全聽懂廣東話。
父:看中本地大專多英文授課
亦辰媽媽在跨國企業保險公司任職亞洲區總監,其爸爸辭去工作、現開設合伙諮商公司,仍不時穿梭兩地。張先生昨日稱,來港亦因為看中香港大專院校多以英文授課,盼女兒在港升大學,畢業後到跨國企業工作。
現聽懂廣東話 英語足應付學業
正式來港讀書前,亦辰不時隨家人到港遊玩,她覺得滬港兩地都是國際城市,生活分別不大。但在校園生活,她稱最難適應是本港中學用廣東話和英文授課,但她稱自己選修化學、物理「較多使用符號」,幸好同學主動坐在旁邊,讓她不時發問;加上她來港前一年惡補英文,稱現時英文水平足以應付學業,並已完全聽懂廣東話。她亦參加課外活動,是學校合唱團成員,已融入本港學校。
亦辰正就讀的柴灣寶血女子中學每級開3班,今年獲180宗內地生插班申請下學年入讀,校方預計全校取錄不多於50人。校長顏麗萍認為港生和內地生相處融洽,校方亦提供資源舉辦廣東話和英文班,盼助插班生適應香港。
寶血中學接180內地生申插班
談到教育局正檢討修改「本地生定義」,或考慮學生經大學聯招辦法(JUPAS)報大學前幾年是否居港,亦辰爸爸稱「難說對錯」,認為政府亦要平衡學位競爭等因素,相信政府要不斷調整政策方令各方滿意。亦辰稱,來港插班有難度,相信難度與成果應成正比,學生不論身分皆有能力爭取香港的大學學位。
實習記者 蘇柏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