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學教師允用「GenAI」 批改須人工審核 校長稱助主動學習有別「填鴨」
【明報專訊】教育局繼去年底更新初中科學課程框架,昨日公布框架定稿,新增「數字教育工具和人工智能的應用」章節,提出教師可適當運用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教學,但必須為內容準確度及學術誠信把關;而學生可透過AI作進階數據處理和反思探究。有中學校長認為AI助學生主動學習,有別於「填鴨式」教育。
學生處理數據用 助改行文蒐資料
局方公布長82頁框架定稿,附上AI教學示例,例如教師運用AI擬定「開放性科學題目」、自動識別學生答案的核心觀念與推理步驟、從大量答案中快速篩選等。教師也可運用數字教育工具,例如模擬實驗、虛擬實境(VR)等。框架亦提到科學課堂應用GenAI的不同模式,例如AI只協助學生改進行文表達,或只構思意念及蒐集資料,而不生成內容等(見表)。
校長:鼓勵動手動腦 接觸艱深內容
框架也指出初中科學教師運用GenAI教學的考慮,包括必須確保生成內容真實、準確及圖文一致,例如運用GenAI批改作業及試卷時,最終結果必須經教師人工審核;並要清楚標示來自GenAI的內容,同時避免用於有違學術誠信的用途;教師也需確保學生有充足機會參與真實實驗。
課程發展議會科學教育委員會主席、中華基金中學校長何Y信向本報表示,框架鼓勵學生「動手動腦」學習,舉例教師可用AI整合及分析科學文獻,讓學生接觸更艱深內容。他稱GenAI也可輔助學生設計實驗、做進階分析,例如該校生物科考察時,學生可借助AI偵測植物種類,再配合GPS定位,分析植物種類分佈,有別於以往像「跟茩嘔訄給篘蝖v;又指AI有時或出錯,教師也要靠自身科學知識引導學生發掘錯誤之處。
何Y信認為指引較籠統,各校可因應校情實行框架,相信將視乎學校的適應情G更新。他亦稱以往為教師提供的AI培訓多聚焦課外活動,日後可更緊扣課程,校方評核也應與AI掛u。
李伊瑩:最大挑戰開支大
九龍真光中學校長李伊瑩說,該校亦用AI批改作文,但教師會把關,會改良AI提供的寫作建議。本身為津貼中學議會主席的她說,教界使用AI最大挑戰包括開支大,又指AI平台多,故選用時要審慎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