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區熱搜:灣區「菜籃子」 惠州擔當漁農重鎮 農產基地保供港食品安全 「海洋牧場」繁殖瀕危魚種
【明報專訊】惠州是大灣區內地城市中面積第二大的城市,也是大灣區的「東門戶」,擁有豐富的土地與海洋資源,在灣區內地9市中承擔荂u菜籃子」職責。當地的粵港澳大灣區(惠州)綠色農產品生產供應基地,是保障內地供港澳食品安全而要求高水平打造的重點項目;另有企業在這座城市人工繁殖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黃唇魚,改善當地漁民待遇。
明報記者 陳子凌
(灣區發展系列.下)
《大灣區綱要》提出要「高水平打造惠州粵港澳綠色農產品生產供應基地」,位於博羅縣泰美鎮的粵港澳大灣區綠色農產品生產供應基地便是為此而生的國家重大項目。基地規劃總投資50億元(人民幣,下同),佔地1500畝,2021年開始動工,一期工程已基本完成,二期亦正籌備開建。
作灣區糧倉 具食材加工智慧冷鏈等功能
基地具備現代農業服務、食材加工、糧油保供、智慧冷鏈、生鮮出口、倉儲交易、檢驗檢測、展示展銷等綠色農副產品全產業鏈功能。作為灣區「糧倉」,基地內建有15萬噸糧油應急保供中心,是大灣區三大糧食應急保障中心之一。另首期建成的4萬噸冷庫,已承儲凍肉、雞蛋、預製菜等近萬噸;另有6萬噸冷庫正在興建。作為灣區「廚房」,基地的16萬平方米加工集配中心重點引入預製菜、中央廚房、食材配送和農產品出口企業。翠華(1314)的中央廚房亦已選址於此,廣州及香港門店的預製食材將從基地直供。
此外,包括博羅縣海關、行政服務中心亦已進駐基地,便利企業辦理檢驗檢疫、進出口通關、行政審批等;另外在博羅縣4個農業大鎮建設農產品綜合服務站,在10個村建設供銷農場,為基地內的加工企業提供新鮮食材,也帶動本地農戶共同發展。基地副總經理馮繼明稱,去年以來已有16個省的供銷社在此註冊農產品公司,讓基地匯聚天南地北優質食材,再由企業加工成標準化食品供應大灣區市場。
惠州與港深廣處「冷鏈一小時圈」內
「我手上的三文治就是從這媟s鮮出爐。」廣東優予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西軍道,其三文治的麵包由基地內的烘焙企業提供,西生菜則採購自本地農戶。張西軍表示,選址惠州因距離深圳、廣州、佛山、東莞乃至香港都在「冷鏈一小時圈」內,加上基地配套成熟,原料、包裝及檢測都能解決,形成完整產業鏈,從處理食材開始,清洗、切配、分裝、包裝整套製作流程能控制在24小時內完成,例如三文治凌晨完成加工,清晨就能送至客戶上架,包括7-11、沃爾瑪、美團、盒馬。優予還生產沙律蔬菜包、預製菜枸杞葉豬雜湯和梅菜肉餅等。不過去年投產的廠房產能最多只能滿足廣州市的需求,已規劃建第二、第三廠房,將產品進一步擴大至深圳、香港市場。
「基地的戰略位置,是成為港澳與內地農產品合作的跳板。」馮繼明認為,依託大灣區的交通網絡,基地既可對接港澳市場需求,同時匯聚各方農產品資源,提升供應港澳食品的穩定性和多樣性,隨茈國更多省份的農產品入駐,基地作為大灣區「菜籃子」的影響力也將持續擴大。
除了農產,惠州漁業資源亦豐富,其中陸地面積3535平方公里,海域面積3200平方公里的惠東縣,是大灣區中的山海大縣。成立於2020年的一方海(廣東)海洋牧場有限公司,正是位於惠東縣港口濱海旅遊度假區。公司在雙月灣以西的聖告島旁海域建設深水網箱養殖示範區,現時這個「海洋牧場」有深水網箱107口、塑膠魚排277口。
既育魚亦助漁 改善漁民待遇
一方海總經理邢明豔表示,公司創始人於2021年克服黃唇魚人工繁殖的技術難題,是目前內地獨家掌握黃唇魚人工繁殖核心技術的企業。黃唇魚是中國特有的極度瀕危魚種,魚鰾可製成最上等的花膠,素有「貴如黃金」之說,但也因此遭濫捕而幾近滅絕。目前聖告島的海洋牧場位於保護區內,故牧場現階段主力於黃唇魚、南海大黃魚等保護性物種的種苗培育與種群恢復,現時已成功培育並放回大海共兩萬多尾黃唇魚,至於金鮸魚、白花魚等經濟魚類的養殖規模則調減。
既育魚,亦助漁,除了海上養殖,一方海亦設加工廠、展示廳及銷售平台,除漁獲供應食肆,也生產如魚頭湯預製菜、金鮸魚鱗蛋白韏弘牧加值產品,展示廳則科普惠州漁業發展、魚類資料等。公司亦聘用附近9條漁村的漁民,務求帶動周邊漁民就業,振興漁村發展,「載你們出海是本地漁民開的船,在魚排工作的也是他們」。邢明豔道,一方海還承擔粵港澳流動漁民公益養老試點項目,由公司提供崗位與基礎保障予年事已高無法繼續出海的老漁民,「我們希望讓這堛漁產種類不斷豐富,漁民收入更加多元,真正做到一方水土養一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