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區手記:巴士「飛站」 /文:尚東美
【明報專訊】同事轉發了一條新聞過來,標題意思是廣州的巴士為「提升乘客體驗」,將試行「響應式停靠」,驟看之下以為是將巴士「小巴化」,即有乘客需要落車就靠邊停,頓時嚇了一跳,以廣州的交通狀G,特別是市區幾條主要馬路,如果上下班時間都能讓乘客「路口有落」,恐怕提升的不是乘客體驗而是車程時間。
幸好看到內文,原來一場誤會,首先所謂的「響應式停靠」,實際上是指當沒有乘客按鈴,而巴士站又無人等候上車,巴士便會直接「飛站」,並指這種打破「逢站必停」傳統的方式,可以縮短部分線路平均車程5至10分鐘及降低能耗,同時也有助於緩解馬路擠塞。其次,今次試行「響應式停靠」的只有番南片區部分巴士路線,其他市區未在試行之列。
印象中,香港的巴士並不容許「飛站」,但也會有司機因為沒乘客按鈴及車站沒人而不停站。這也不難理解,像海底隧道或彌敦道,往往同時間幾部巴士埋站,如果沒人上車下車,確實浪費時間;但同時間,也確實有司機是無故「飛站」,筆者便試過在車站揚手,還是目送巴士呼嘯而去。
今次廣州的巴士試行「飛站」,也特別提醒乘客下車要記得提前按鈴,不要只顧低頭玩電話;等車時也不要離車站太遠,見到巴士駛來要主動揮手。不過可以想像到難免仍會有粗心大意的乘客,也可能會有因為自己粗心大意而對司機發泄的乘客,只希望別讓2018年導致15死的重慶「愚蠢」車禍慘劇重現便好。
文:尚東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