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年照顧40寄養童 給「臨時卻安慰的家」
【明報專訊】「個個小朋友都唔同。」67歲的麥太談起和寄養兒童相處的點滴,眼神盈滿笑意。20年前她辭去老人院護理員工作,成為緊急寄養家長「麥姨姨」,至今先後照顧近40個兒童,當中不少孩子情緒敏感或有特殊學習需要(SEN),麥太只當他們是子女,留意他們的喜怒哀樂,「煮佢]鍾意食R,帶佢]出去玩」,希望能提供「臨時卻安慰的家」,為他們創造更多快樂的童年回憶。
明報記者 楊晨
第一次「點陶ㄤL用」 悟哭是釋放
麥太辭工後,有寄養家長建議她嘗試照顧小朋友,麥太自覺有耐性又覺得照顧孩子更開心,但當寄養家長比她想像的更具挑戰。9歲的思思(化名)是麥太照顧的第一個寄養兒童,最初思思不時情緒波動,試過「喊魖洧洧潃蚅薄A點陶ㄤL用」,麥太只能向社工求助,後來了解到寄養兒童因未能即時適應新環境,或有情緒,哭泣正是一種釋放,「由得佢喊,喊到自己收鷙n就冇事了」。
思思來到家中,麥太「當多鱄茪k」,會做思思愛吃的菜、帶她行山,思思亦逐漸信任麥太,會傾訴心事,談起父親再婚並與後母生了孩子,她覺得後母偏心,時常感到委屈。
思思偶爾發脾氣,麥太用心照顧。溫情潤物無聲,而思思記在心中,離開前留下感謝信。20年過去,信上鉛筆字[仍然清晰,女孩用稚嫩口皕P謝麥太3個月的照顧,說自己到了兒童之家後會聽話,「不會隨便動一動就發脾氣」。如今回看此信,麥太感慨說:「雖然佢有時會激你,但佢又會令你好開心、好感動,會寫呢禶P謝你。」
麥太當寄養兒童是家庭一分子,「咁你先唔會覺得照顧好難」。她曾照顧12歲男孩健健(化名);健健的爸爸另娶後母,父子關係不和,健健被他人形容「叛逆」,但麥太理解男孩,亦看到健健疼愛胞弟、學習勤奮,認為「叛逆」只是偏見。
勸生父尊重子 助SEN童「開口」
有次健健和同學燒烤,麥太問他需否陪同,「我同佢講『阿姨可以離遠齱A等你]小朋友自己傾,到時畀錢我趨q,燒鶖伀虴A』」。那次燒烤拉近二人關係,健健和麥太更合照留念,他亦逐漸信任麥太。健健和爸爸常有爭拗,有次爸爸甚至在街上大聲訓斥他近半小時,麥太其後致電健健爸爸,希望他能尊重兒子,用更好的溝通方法。
麥太亦曾照顧SEN兒童。發育遲緩的4歲女童欣欣(化名)初到麥家時只能說單字。麥太一家氛圍熱鬧,和欣欣有說有笑,女孩逐漸能說出完整句子,而且很快變得「黐身」,甚至回家度假會情緒低落。她在麥家住了一個月時,麥先生意外跌傷需住院,但夫婦二人擔心欣欣難適應新環境,決定由子女照顧麥先生,麥太繼續照顧欣欣。
最大得虒礞W時代 帶荅牯砦D別
20年來,麥太照顧近40個寄養兒童,她說最大得茯O能跟上時代,從與孩子的相處中學到許多新事物,和孫輩亦無代溝。麥先生則笑言家中有小朋友,「兩公婆嗌交都少鵅v。寄養兒童與寄養家長終會告別,但麥太說不會不捨,因離開意味孩子將會到一個長期穩定的環境,「係好儱s開始」,會帶荅牯硐’A見。
麥太希望能讓寄養兒童的童年多些快樂回憶,不止是創傷與難過,能在原生家庭困難時有個「安穩的家」。她會繼續當寄養家長,近年多照顧6歲以下孩子,直言照顧稍大的兒童會遇到功課輔導困難,希望更多年輕人登記做寄養家長,幫助更多有需要兒童。
■明報報料熱線﹕inews@mingpao.com / 9181 4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