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棄全職 年輕蛇王矢志護蛇 24小時候命 可自決野放助返棲地
【明報專訊】近年誤闖民居的蛇類增加,奉召到場捕蛇的專家亦漸換上新面孔,他們均獲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發出的許可證捉蛇,若蛇的健康狀G良好,蛇王更可自行決定放生,毋須按規定運往嘉道理檢驗。有年輕蛇王說,蛇王是一份難以維生的職業,工作不定時,又要準備24小時被傳召,冬天幾乎無蛇可捉、無收入,但為讓蛇盡快脫困及回歸自然,故甘願放棄全職工作,亦要守護這種可能是最被人類誤解甚至妖魔化的動物之一。
明報記者 馬耀森
過去若蛇誤闖民居,通常由警方委託蛇王捕捉,再轉交嘉道理農場照料及放生。蛇王大多在蛇舖任職,直至1999年野生蛇類拯救計劃開展,所有被捉的蛇須送嘉道理做健康檢查,再按情G決定是否放生。不過,近年園方接收的蛇愈來愈多,園方、警方及漁護署2022年8月起合作推出「本地原生蛇類快速野放計劃」,獲發許可證的蛇王兼可捉蛇及野放。計劃推行至今兩年多,全港已有11名蛇王,當中大部分為新一代蛇類專家。
巧遇外籍蛇王 學藝受薦入行
41歲的魏伯彥(Toni)擁有十多年捉蛇經驗。他憶述,約20年前一名外籍人士經常到他任職的寵物店購物並分享蛇類知識,令他漸漸對蛇產生興趣,後來才知對方是外籍蛇王Dave Willott,並從對方身上學得一手捉蛇絕技。
Toni對蛇的認識來自書本及觀察,他指最近十多年爬蟲界興起herping,即是在野外尋找兩棲爬蟲類動物,觀察其型態習性,不主張捕捉及飼養。他憶述2013年Dave Willott需到外地一段時間,向警方推薦由他捉蛇,他自此亦成為蛇王,主要負責黃大仙及西貢區,每次捉蛇後都要向警方及嘉道理農場報告。
按習性選棲息地放生
與來自飲食界的蛇王不同,Toni捕蛇不為吃,而是為保育。他說,誤闖民居的蛇其實與人類一樣是受驚嚇,需適當技巧捕捉,免令牠們受傷,再按各種蛇的習性放歸到適合的棲息地,例如他會將體型較大的毒蛇運到大嶼山的深山放生,希望牠們盡量遠離民居。至於喜愛捕食老鼠的水律蛇,就會到米埔一帶放生。
出勤曾誤判 徒手捉毒蛇
由警方認可的蛇王,一直「過渡」到2022年8月開展的「本地原生蛇類快速野放計劃」,Toni亦獲發許可證,蛇王的專業地位得到肯定。不過Toni指出,專家也有誤判時,他有次奉召到大埔康樂園捉蛇,現場是花園,他見草叢外有蛇尾露出,由於該區老鼠多,無毒的水律蛇不時到該屋苑一帶覓食,遂判斷為水律蛇、風險不高。他當時除下其中一隻手套,直接將蛇拉出,卻發現是有毒的眼鏡王蛇,即時更換另一隻有防蛇咬手套的手處理。他指眼鏡王蛇與水律蛇的蛇身相似,而前者會捕食後者,因此水律蛇出沒的地方,亦可能見到眼鏡王蛇。
Toni認為,即使是蛇王亦不能對蛇掉以輕心,捕捉時要佩戴裝備,例如防蛇咬手套。他又指蟒蛇雖無毒,但蛇牙鋒利,被咬有可能被細菌感染,提醒市民不應招惹任何蛇類。
Toni現於獸醫診所兼職,稱蛇王需24小時被傳召,即使現時有11名蛇王,亦不能輕言推卻工作,由於想為蛇解困,只好放棄全職工作,成為護蛇的人。Toni又指,人們對蛇有誤解,認為蛇的出現對人有威脅,其實不少蛇闖入民居往往為了覓食;自言行山不時見到有蛇伏屍路邊甚至失去頭部,他很痛心,認為蛇有平衡生態的功能,市民應學習與蛇並存,「給自己和蛇一個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