飽肚愛情學:把握浪漫的開關——愛情食物占卜術
【明報專訊】愛情有各種狀態,最折磨人的,可能是等待過程。想像站入舊時的巴士站,無顯示屏,無手機Apps,你準備好上車,但車不知道什麼時候來。吃飯何嘗不似愛情?入餐廳,點好餐,能做的只有等待。有人餓壞,有人則不急於用餐,但即使可稍等一會,也不希望等得太久。吃飯還可以喚店員跟單催催,尋情覓愛需要小心行事,心儀對象不是餐廳侍應,內心掙扎,小鹿亂撞,不妨嘗試用不同食物預測結果。
杯底茶渣卜情感吉凶
愛情預測方法多,信則有不信則無,看星座、看運程,這周愛情運有幾多粒星。星數短語,滿足不同人的期盼,心靈滿足了,準不準有時候並非重點。認識心儀對象,最初總想要多碰面,一個眼神,兩句說話,三日繞樑。但見或不見,總得看緣分,緣分虛幻,求緣心切,唯有隨手找方法預測。
西方有茶葉占卜,泡茶葉、飲熱茶、問問題、轉茶杯、看茶渣、占答案,過程簡單。看法也不難,茶渣聚散各異,星形、環形、點形、魚形,表達不同意思,回應各個問題,人來不來,情愛不愛,似乎都有答案。
小時候到茶樓飲茶,也有聽聞民間的茶葉占卜法。普洱茶杯一倒,看到茶葉懸浮豎直,當時覺得特別,確實不常遇到。家母說是「見朋友」的徵兆,方法記到今天,其實小學生沒太多機會見朋友,更多是見見鄰家孩子,後來就當做有趣的見聞。茶跟訪客相關,或者就是相互吸引的關係,客來奉杯,煮杯引客,分別形成先後關係。明代文學家文徵明的詩作〈品茶圖〉就提到煮茶與訪客,圖的詩提到:
碧山深處絕纖埃,
面面軒窗對水開。
穀雨乍過茶事好,
鼎湯初沸有朋來。
文徵明遠居山林,超塵脫俗。家中窗戶對河流,飽覽自然景色。二十四節氣的「穀雨」剛過,「茶事好」是因為穀雨後採茶,能製成「穀雨茶」。在家閒坐,生火煮水,水滾時朋友來訪,安坐後品嘗「靚茶」,彷彿是煮茶將朋友引來,或是朋友早就準備要來,冥冥中引發主人煮茶。
現時想要茶葉占卜,當然還可以泡茶,但若然要用茶來啟動「茶與客」之間的吸引法則,可能只需買杯手搖「珍奶」,就能夠觸發與心儀對象之間的緣分。
蒸糕蒸糕 感情增高
茶作為開始的序幕,心儀對象約到,總不能次次都乾喝茶,倒不如到咖啡店,吃件蛋糕,談談心事,用飲食將相聚的時間拉長。感情能不能進一步提升,當然有很多原因,若然純粹想占卜一下「好或不好」、「升或不升」,糕點也可以作為指標。糕點視為徵兆,不在吃的過程,而在做的手段,《清稗類鈔》記載一段慈禧太后新年蒸糕的情境,就與好壞相關,詳文談到:
新年供神之餅餌,皆妃嬪所親製者,孝欽必先製一方以為之倡。製糕有專室,太監預以米粉、白糖,酵和為團,製法與饅首略同,蒸之即墳起。宮中以此卜各人之年運。
文中的「孝欽」即慈禧太后,她率先蒸糕,帶領妃嬪製糕祭祀。所製的糕點近現時新年的發糕,揉麵發酵得好,糕身就能升高,相反是糕面升得不平衡,或升得很差。古人根據糕升的高低,來占卜下一年的順逆,現代新年同樣講究相同的意頭。
將原理放於現代的感情範圍,如果下次有機會烘烤蛋糕,可以參照古人的做法,混合雞蛋、麵粉、糖,來預視彼此的情感有沒有「增溫提升」。類似用糕點預測運程的方法,法國同樣流傳,當地人為慶祝主顯節,會於1月6日焗製「國王餅」(Galette des Rois),製作時會在餅內放一隻細小的瓷公仔,取食時拿到公仔的人,來年就會行好運。國王餅取食算運的方法,不妨用於愛情占卜,用心製餅,與心儀對象分吃,幸運降臨於二人之中,或許最後是促成同一段愛情。
爆米開花 關係結果
吃餅吃出感情,緣來了,溫升了,一日關係未定,一日忐忑,忐忑一日。確認無法求人,唯有求神,求愛情之神。小時候看電視劇,常看到這樣的情境:無論男女主角,想要了解對方愛或不愛,就拿出一枝花,邊摘花瓣,邊說「愛」或「不愛」,相量數下去,直至數到最後一瓣,愛與不愛,就這樣卜算出來。卜算始終是卜算,不是最終答案,總有人卜過「不算」,推倒重來,花朵再來,摘瓣再計,計到心滿意足才「算數」。
現在要同樣數花瓣、算愛情不難,主要是花瓣不要過多或過少,過多花時間,過少早算好,都會影響占卜求快求解答的期望。以花為占,古人還會用上爆米「花」,《月令粹編》談到:
吳俗每歲正月十四日,以糯米穀爆於釜中,名曰「孛羅花占」,又名「卜穀」,以番白多者。
新年用爆米花占算來年運程,「孛羅」指圓形竹籃,將爆好的米花放入竹籃,同時點算有多少爆開,多爆多運。換轉用穀物來占卜愛情,在家爆穀可以,相約看電影時一樣可以。汽水已買,爆穀接來,就看吃的時候,有沒有未爆的穀,愈多運氣愈差,想要愛情運順,選些新電影院,爆穀順利穀開概率偏高,因為不爆的大多不會剷入櫃堶情C
茶度有緣人,糕升現情深。戲院場內,望愛情如花開,不理鮮花、米花、豆腐花,只要開得燦爛,都不枉折騰多番。
■蕭欣浩 - 「蕭博士文化工作室」創辦人、大學講師、作家,曾任法國餐廳廚師。專研語言文字、飲食文學及文化,著有《解構滋味:香港飲食文學與文化研究論集》、《流動香港飲食誌》和《屋h尋味記》
文:蕭欣浩
圖:Ekaterina79@iStockphoto、資料圖片
(本網發表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語文同樂 第74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