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快訊:中暑可致殘疾死亡
【明報專訊】2023年是全球有紀錄以來最熱一年,酷熱高溫不只會使人身體不適,嚴重者更可能因熱衰竭而死亡。
■基礎知識
熱衰竭的症狀包括頭暈、頭痛、噁心、氣促及神志不清,如體溫升至41℃或以上時,患者更會中暑,即出現全身痙攣或昏迷等現象。中暑可導致永久殘疾或死亡。
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提醒市民,在炎熱天氣下戶外活動時應帶備及補充大量水分,避免飲用酒精類或含咖啡因飲品,以減少水分流失,並穿著淺色、寬鬆及通爽的衣物,減少吸熱,方便身體排汗及散熱。長者安居協會提醒長者提高警覺,在室內也要維持良好通風,盡量開窗、開風扇,或適時開冷氣,在家中亦可擺放溫度計,隨時監測以避免室內溫度過高。
香港暑熱指數反映高溫健康風險
香港暑熱指數(Hong Kong Heat Index, HKHI)是香港天文台與中文大學醫學院共同研究、基於「濕球黑球溫度」(WBGT)指數發展出來的熱壓力指數,包含環境溫度、濕度、空氣流動及太陽熱輻射水平等氣象數據和本港整體入院數字作考量,可適當地反映香港整體市民因熱壓力構成的健康風險。
.工作暑熱警告(表)
■新聞撮要
勞工處修訂「防中暑指引」
勞工處2024年4月修訂「預防工作時中暑指引」,包括將「工作暑熱警告」與天文台「極端酷熱天氣」特別提示掛u,一旦後者生效,即跟隨發出最少屬黃色級別的工作暑熱警告;修訂版亦調整暑熱警告的取消機制,把監察時間由半小時擴至一小時,「暑熱指數」趨跌才取消警告,避免再出現警告「彈出彈入」情G。勞工處職業健康顧問醫生(一)溫遠光補充稱,警告和特別提示使用的數據本有約八成相近,適宜對接。
新指引又指明,僱主可透過減低工作的強度和速度,以降低僱員勞動量至較低級別,減少安排休息的時間;僱主亦可在合共不少於每小時所需休息時間的前提下,於每小時安排僱員間斷而非連續休息,減少對整體工作流程和進度的影響。
調查:逾半工友暑熱不獲額外休息
工業傷亡權益會總幹事蕭倩文歡迎暑熱警告與極端酷熱天氣掛u,但她重申以法例形式執行,成效定必較好,認為到出事才追究僱主有否跟隨指引「太遲」,促政府立法強制執行指引。
工業傷亡權益會2024年6月26日至8月15日訪問407名僱員,調查發現逾半受訪者在暑熱警告下無額外休息,近四成表示僱主無提供措施應付暑熱。工權會認為結果反映指引實際執行不足。
(主要學習重點:維持公共衛生的責任)
●挑戰題
參考資料及就你所知,圈出正確答案。
1. 本港工作暑熱警告屬強制執行指引,建築業界必須遵守。(是/否)
2. 長者因排汗功能、對溫度變化的適應能力、體內水分的調節能力較弱,較易中暑。(是/否)
3. 飲用含咖啡因飲品如茶,可能會導致水分流失,增加中暑風險。(是/否)
(參考答案見另文)
(本刊發表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公民學堂 第07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