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價講:跟孔子培養忍耐力——小不忍,則亂大謀
【明報專訊】遇到了什麼事情,不必衝動決定,能夠忍耐,也是一種處世技巧。《論語.衛靈公》云:「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孔子以為,花言巧語便當敗壞道德;另一方面,一些小事情小委屈都接受不了,便會擾亂大局,壞了大事!
給自己一點的忍耐
俗語有云:「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能夠先吃眼前的小虧,換來日後更好更大的發展。而且,原本作好了一切的盤算,有茪@番奇謀妙計,如果只因小事而壞了大事,得不償失,枉費了籌劃時的苦心孤詣。
巧言亂德,花言巧語足以破壞道德,要能夠抗拒說得異常動聽的說話,並不容易。可是,誰不喜歡聽到奉承的說話呢?阿諛奉承的說話,都是沒有事實作為根據,純粹空談,不出真心。有時候,我們總會碰上「巧言亂德」的人,如能敬而遠之,自是美事!
能忍,可以成就大事業
強忍自己的情緒,退一步而海闊天空,小節處如能容忍,才可確保原有的計劃可以確切施行。在宋人蘇軾的筆下,漢初三傑之一的張良,成為了一位能忍的人,備受蘇軾歌頌。
蘇軾以為「古之所謂豪傑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為勇也」(〈留侯論〉),據此而言,古代的豪傑之士,理當具有勝人的節操。有些事情,一般人在常情之下無法忍受。有勇無謀的人被侮辱後,便會拔劍對峙,挺身搏鬥。蘇軾認為此非勇士,真正的豪傑之士,應該在遇到突發情G下毫不驚慌,在無原因受人侮辱之時,也是毫不憤怒。此因其人胸懷大志,目光高遠。
蘇軾以為張良便是能忍的人。《史記.留侯世家》記載了張良偶遇黃石老人,經過黃石老人的考驗而獲得《太公兵法》的故事。黃石老人故意將自己的鞋子扔到橋下,命張良到橋下取回,張良為之,證其能忍。張良因見黃石老人年紀老大,故強忍茼菑v的情緒。後來,黃石老人約張良在早上一聚,以授其《太公兵法》。試想想,如非張良沉不住氣,為黃石老人到橋下拾回鞋子,便不會有授之以兵書的結局。
為了整體規劃,可以稍作犧牲
小事不作忍讓,便打亂了全盤部署。重要的謀略,可能籌備經年,如因一時衝動而予以破壞,實在非常可惜。
我們必定聽說過春秋末年越王勾踐的故事。吳越兩國相爭之時,勾踐被吳王夫差所打敗,接茈L臥薪嘗膽十年,受盡痛苦。這十年期間,可以看到勾踐多次被侮辱,但他一直忍耐荂A不作無謂的反抗,最後終於重聚軍力,一舉滅吳,大仇得報。在勾踐的事[堙A後人看到了他那無比的隱忍能力,讓人欽佩;直到今天,我們仍在援引勾踐作例,他因為能忍,而取得成功。
勾踐的事[是極端的。現實生活中,更多的是願意在早年多付出,期待日後有更多的回報。例言之,在工作崗位上,年輕人如能在平日繁重的工作中多表現自己,不錙銖必較,在上位者看在眼堙A日後遇到晉升機會,定必多加提拔。反言之,做事的時候斤斤計較,不願意付出多一點,那麼事情是完成了,但沒有將事情做好,同時也沒有為自己爭取到更多的機會。
■潘銘基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教授,著有《孔子的生活智慧》、《孟子的人生智慧》、《字書裡的動物世界》、《孔孟以後的孔孟》等。
文:潘銘基
圖:baona@iStockphoto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語文同樂 第69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