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區熱搜:淡水生態指標 「原居民」棲地不斷萎縮 粵政協倡跨境保育水獺
【明報專訊】講起濕地保育物種,不少人第一時間會想到黑臉琵鷺。這種珍貴候鳥是大灣區的每年「過客」,而在上月閉幕的廣東省政協會議中,有香港委員提議保育大灣區「原居民」歐亞水獺(粵音察),牠是濕地生態系統的頂級捕食者,但因棲息地破碎、環境污染,數量急劇下降。
明報記者 林迎
「過去廣東地區有華南虎,但早已絕[了,體型細小的水獺成了頂級捕食者,牠維持茈芮A系統的平衡穩定,是淡水生態系統的健康指示物種和旗艦物種。如果一片水域有水獺生存,代表茬o片水域生態環境的健康。」廣東省政協委員彭富強是畢馬威中國粵港澳大灣區戰略與發展中心主管合伙人,素來熱心環保公益的他向廣東省政協遞交《加強對廣東水獺物種保護,助推大灣區生態多樣性先行示範區建設》,已獲立案。廣東省政協回覆他,提案已交由廣東省農業農村廳、自然資源廳、生態環境廳、水利廳辦理。
廣東唯一省份3種水獺共存
彭富強對本報稱,水獺是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是灣區「原住民」。廣東是歷史上國內唯一一個江獺、歐亞水獺和小爪水獺3種水獺共存的省份,但由於珠三角經濟發展,水獺活動空間縮窄,其食物如河蝦、小魚亦因污染而大大減少。彭富強感慨,「水獺不像候鳥可以飛走、遷徙,如果人為割裂牠的棲息地,牠沒有辦法」。
保護措施後復增 歐美星洲有先例
長期關注大灣區水獺保育的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保育經理楊劍煥亦稱,100多年前水獺分佈廣泛,維港兩岸、大嶼山、香港仔皆有蹤影,但現時留存個體極少,最新數目仍在研究中(見另稿)。彭富強表示,歐美和新加坡等均有水獺種群下降後又通過保護措施恢復的案例,建議選擇水獺作為流域和濕地的旗艦物種之一,邀請相關政府部門、科研專家與非政府組織共同討論和編製《廣東省水獺保護行動計劃》。
建議灣區共研種群 設「水獺節」
「目前水獺及其棲息地的保護相關職責由不同的部門負責,農業農村廳負責水生物種保護、自然資源廳負責保護地劃定與管理,水利廳負責河湖保護等,建議加強水獺保護相關的政府部門間協同,組成跨部門工作組,定期評估水獺的種群與棲息地狀G,並制定方案提高棲息地質量和連通性。」彭富強在提案寫道,水獺活動範圍涉及廣東省大部分地區和港澳,建議加強跨境合作,由廣州中山大學和其他科研院所、環保公益機構,以及港澳的相關專家等共同深入研究水獺種群與生態狀G,包括聯合開展水獺及其棲息地的基線調查,評估棲息地的生態承載力,研究水獺面臨的威脅、基於科學的水獺保護提升方案等。
本報去年8月報道,新田科技城的填塘工程可能破壞水獺棲息地。彭富強稱,現時未知整個「北部都會區」規劃將如何影響濕地生態,但強調任何發展計劃都必須平衡經濟與自然生態。他希望藉本次提案令大灣區政府在發展的同時,仍要緊記國家主席習近平所講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不可為經濟破壞環境。
「黑臉琵鷺當然多人識了,深圳福田有個『黑臉琵鷺節』。」彭則提議設立廣東「水獺節」,設計宣傳吉祥物形象,籌建水獺博物館、試點發展主題旅遊,開展公民科學調查、學校教育活動等,推動實現水獺保護的社會化參與。深圳曾設計公益文創產品「招財水獺」等,每售出一個就會向深圳紅樹林基金會捐獻20元人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