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欣宇:六四是民族傷疤 不應成港前進「包袱」
【明報專訊】當選新一屆立法會新界北議員的張欣宇,是拒被標籤政治立場的「港漂」,生於1989年。被問如何理解六四,他稱從內地親友口中了解八九民運,「不用他說,公開資料都說有死到人」,形容事件是「中華民族的傷疤」。至於香港有否空間悼念,他認為港人仍可合法悼念,但六四不應成為香港前進的「包袱」。《國殤之柱》被港大拆走,作為校友的張欣宇稱感覺「複雜」,稱過去兩年出現很多「踩過線」的行為,令擺放多年的事物有所改變。
張欣宇生於上海,父母均是教師,幼年隨家人到深圳,17歲考入港大土木工程系。他說,在內地上學時加入共青團,中學的政治課教授國家的政治制度,而自己有獨立判斷能力,不會迴避國內的問題,但焦點落於解決方法。
爺遭批鬥失聰 親戚曾參與學運
內地對六四事件討論不多,張欣宇說父親的學生、年輕親戚曾參與運動,他曾於聚會時詢問經歷,「當時如何坐火車到北京?如何在廣場絕食?清場前如何收到風聲離去?」張認為,六四「一定是中華民族、整個國家的一道傷疤,任何一個社會事件,最後演變成有傷亡,一定是一個傷痛」。
國殤之柱被拆「感覺複雜」
指反修例屢現「踩過線」行為
張欣宇17歲踏入港大,當時出於好奇在大學翻查六四事件的資料。首次行經《國殤之柱》,張說感到「很新奇」,如今雕塑被拆走,他形容感覺「複雜」,稱2019年反修例運動期間出現很多「踩過線」的行為,有人藉一些物件表達「反國家、推翻政權」,他認為這不可能被接受,「本身可能10多年不用變的東西,這一兩年要變,背後很多原因」。
香港是中國境內少數可公開悼念六四的地方,張欣宇表示,只要市民守法,看不到日後為何不能繼續悼念。談及港人遊行和示威自由,他說「在合法的框架下,這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我亦看不到有需要改變」,但他說以往因工作,從未出席六四集會或其他大型示威,並稱「(六四)這個歷史包袱,不應該成為香港向前走的包袱,香港本身有很多問題去解決」。
張欣宇的爺爺生前是機械工程師,文革時遭紅衛兵批鬥導致失聰。張欣宇形容爺爺是「『瘋狂年代』的受害者」,認為文革是「整個民族的教訓,不應該讓事件重演」。被問本港有建制派採取「戰狼風格」,他說「任何一個城市,都不應該將政治批鬥成為主線」。
談未來 「追求民主不用吃飯?」
展望未來,張欣宇認為民主、自由雖然值得珍惜,但反問「是否追求民主制度前進,大家就可以不用吃飯?」,指本港民生、發展等問題需要關注,形容有兒童居於茤衧O「香港之恥」。他說,中央領導人多次強調「一國兩制」、香港保留自身價值,「說香港要全部內地化,這個不單止不客觀,我認為中央都不想看到」。
明報記者 張彤 鄭啟智
(新丁議員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