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與角度:動保準則應嚴或寬?
【明報專訊】動物與人共生於地球上,惟不論是食用、藥用,以至是當作寵物飼養,不少動物的生命受人主宰。1975年生效的《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締約團體(包括國家及組織)有183個,惟各國對公約外的動物保護準則並不劃一。動物保護議題不時引起爭議,動物保護準則,應嚴或寬?
◆事件背景
丹麥法羅群島(Faroe Islands)自治區政府2021年9月12日單日屠宰逾1400條海豚,號稱當地歷來最大規模的獵殺行動。人口約5萬的法羅群島向有捕獵鯨魚等海洋哺乳動物的傳統,當地人參與圍捕後會分肉共享,以及把剩餘的肉贈予村民。
9月12日當地一批漁船包圍及驅趕海豚進入厄斯特島(Eysturoy)一個淺水海灣,漁民再用刀宰殺海豚。環保組織海洋守護者協會(Sea Shepherd)稱,這是該島「歷來最大規模的單一次海豚或領航鯨獵殺」,比日本和歌山「海豚灣」一整季殺的還要多,指摘行為「野蠻」。法羅群島一個獵鯨協會主席稱,當天人手少、海豚太多,使海豚擱淺灘上受折騰了幾個小時才被殺,延長了牠們的痛苦時間。當地政府回應稱,殺的是領航鯨而非海豚,且獵殺經過「妥善組織規管」,區外人士只是對那些獵鯨「戲劇性畫面」不熟悉。
■評論摘要(經編輯刪節)
望市民思考飲食選擇背後的影響
2018年本港共有49,331對新人結婚,平均每場婚宴有17席,潛在消耗204碗魚翅,推測一場無翅婚宴就可以拯救24條鯊魚。(基金會)推出「魚翅計算機」是希望令消費者更實在地知道,每個飲食選擇背後如何影響愈來愈受威脅的海洋生物,並且希望市民停止食用魚翅。——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可持續發展經理黎姵延
需在人道立場與民眾健康取平衡
(回應台灣2021年8月即日人道珝154隻未檢疫的走私名種貓)狂犬病是人畜共通傳染病,潛伏期可長達數年,人類感染後病發死亡率百分之百。若檢疫有疏漏,未來將威脅全台貓狗和民眾安全;在動保角度,希望可讓動物完成檢疫後留下,但因配套措施難做到百分之百完善,不可能讓民眾領養,建議未來將加重走私動植物的刑責,強制規定寵物販售均須出具來源證明,以及鼓勵領養代替購買。——台灣農委會主委陳吉仲
建議就虐待動物案訂量刑指引
2013年至2019年涉嫌殘酷對待動物個案大多數涉主動虐待,對動物造成創傷身體傷害,其中30%案件的動物死亡。即使虐待動物最高可判囚3年,嚴重案件平均只判囚兩個月,有涉及動物收容所的個案有20隻動物死亡,涉案者只被判社會服務令和罰款。建議政府就虐待動物案訂立量刑指引。——香港愛護動物協會、港大法律學院研究
穿山甲藥典除名影響中醫業
穿山甲從《中國藥典》除名,主要表明中國遵守國際公約,平衡與國際社會長久以來的差異;少一味中藥材,對行業必然有一定影響,包括醫生要改變用藥習慣等。從個人角度,「為人類利益和專業醫療目的」,贊成繼續使用穿山甲片,其他替代藥方療效不能等同。——香港中醫師公會會長關之義
■解讀衝突點工作紙(表)
◆網上工作紙另設概念闡釋及延伸問題:life.mingpao.com/htm/dl/20211028BY.doc
[通通識 第7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