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GBA專題:港人灣區養老 照享港醫療服務
【明報專訊】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香港長者回鄉養老是一個經常聽到的事情,就如東莞的樟木頭亦一度稱為「小香港」。現在粵港澳大灣區全速發展,特別是交通愈來愈方便和快捷,一小時內已可以到達灣區的不同地方,甚至由香港巿中心到廣州,時間上和由香港仔到元朗差不多。現時不少子女若以大灣區為事業發展重點,而不放心父母在港居住,或子女移民,父母若想居住地方成本較低及寬敞,可以選擇在灣區其他城巿退休生活,以及到「高高齡」(85歲及以上)時接受長期照顧服務而毋須每每回港覆診。
明報記者 龍彩霞
統計處根據入境處出入境的資料,估計於2019年中,約有53.8萬名香港永久居民經常在廣東省生活,當中16.5%(即約8.9萬人)為65歲或以上。根據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的資料,截至2020年5月,已有超過23萬名香港居民申請了居住證。現時65歲或以上經常居於灣區的香港永久居民有近9萬名。
近9萬長者居灣區 可申長生津
深圳是灣區內最多香港人生活的城巿,深圳有由香港大學管理的醫院,衛生署亦在2014年起透過買位計劃,於香港復康會在深圳鹽田營辦的頤康院為有長期照顧需要的香港長者提供服務,現時共有145名香港長者入住。頤康院距離羅湖口岸約半小時車程,佔地2.8萬平方米,設有328個宿位,屬高度護理院舍,除設有駐院醫生及護士,復康治療設備亦十分齊全。
不少港人會考慮在內地的養老院居住,一方面當地安老院收費較香港便宜,另一方面環境較寬敞。事實上,為方便更多港人到大灣區養老,港府今年起在「廣東計劃」及「福建計劃」下推行長者生活津貼,容許65歲或以上選擇移居廣東或福建並符合申請資格的長者,毋須每年回港亦可領取普通長者生活津貼或高額長者生活津貼。大灣區9個城市,高級安老院每月最低收費從3000至8000元不等(人民幣?下同),人均居住面積達300平方呎。
高級安老院月收3000起
人均居住面積300呎
在內地養老有多個好處,除了收費相宜外,一般安老院都主張「醫養合一」,即院舍融合醫療及養老,部分有醫療團隊長駐,有的則位置毗鄰醫院。設施方面,大部分月費三四千元的安老院已備有包括健身中心、游泳池、卡拉OK房、麻將室等配套。
內地老人院分敬老院、養老院及老人公寓,其中敬老院是在農村「五保戶」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1956年農業合作化時期,農業生產合作社對缺乏勞動能力、生活沒有依靠的鰥、寡、孤、獨者,實行保吃、保穿、保燒(燃料)、保醫、保葬(兒童則為保教),簡稱「五保」。敬老院的收養對象便主要是五保老人,部分有條件的敬老院也會接收願意自費的香港人,堅持入院自願、出院自由的原則。其中生活費、醫療費、喪葬費等均由集體承擔,統籌解決。
老年公寓及養老院在本質上則沒有什麼區別,都是為長者養老服務的養老機構,在人們傳統意識中就是為長者提供集體居住,並提供有相對完整的配套服務設施的養老單位。
去年港府推出16項加強香港與大灣區融合的措施,其中一項為「容許在大灣區內地城市的指定港資醫療機構使用已在香港註冊的藥物和常用的醫療儀器」。在此政策下,港人可到內地的港資醫療機構,享受與香港一樣的醫療服務及藥物治療。就以位於深圳市福田區的香港大學深圳醫院為例,該院提供24小時急症門診服務。收費方面,「全科打包收費」為200元,當中包括最多7天的藥物費用、診療費、標準檢驗費、掛號費及非嚴重傷口處理費用。醫院同時列明不同專科的標準收費,以骨科、眼科、內科等住院收費為例,每人每天住院診療費為255元。
社福界倡醫療服務福利同「過河」
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支持港澳投資者,在珠三角9市興辦養老等社福機構。在廣東營辦安老院的本港社福機構及私營企業均認為,先要簡化行政程序,令醫療服務及福利跟港人「過河」北上,才可吸引港人到大灣區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