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新聞網海外版-明報加東版(多倫多) - Ming Pao Canada Toronto Chinese Newspaper
[ 前往新版面 ]
 
主頁    要聞     加國新聞     中國     國際     港聞     經濟     體育     影視     副刊    工商專業    股市行情  
即時新聞網 ·  醫事網 ·  車網 ·  樂在明廚 ·  置業頻道 ·  FAN club ·  分類網 ·  特刊專區 ·  香港股市行情
   
 
圖片
新冠肺炎疫情擴散,香港一度掀起口罩、廁紙、白米等搶購潮,精神科專科醫生傅子健認為是源於市民的無知及不了解。圖為1月底灣仔有藥房貼出告示,表示火酒、口罩及消毒用品均售罄。
放大
 
(明報製圖)
放大
 

其他新聞
Data解密:中國可再生能源
概念解碼:碳定價
生活看通識:廣東歌
Road to 5**:Sex education and sexuality education
中外人物:文在寅
[顯示全部題目]

[昔日明報]

 
港聞
 時事點對點:新冠肺炎認知落差 掀防疫用品搶購潮

【明報專訊】新聞撮要

中大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於2020年1月24日至2月5日訪問1168名18歲或以上的本港市民,88%自覺有可能或極有可能感染新型冠狀病毒肺炎;98%認為一旦受感染,會出現嚴重或非常嚴重症狀。調查顯示,以21分為滿分,分數愈高即愈焦慮,受訪者平均焦慮指數為8.82分,而8至10分屬「臨界異常」,反映受訪者焦慮達臨界點。

研究指出,有89.4%受訪者由官方或非官方網頁獲取資訊,但僅16.2%受訪者認為政府官方網頁資訊可靠,是最少受訪者認為可靠的資料來源;最多受訪者認為可靠的資料來源是醫生,有84.9%,但只有5.5%會從醫生獲資訊。

醫生籲多看權威資料

停轉發道聽塗說消息

全港700萬人中,截至3月13日有132人確診新冠肺炎。精神科專科醫生傅子健表示,市民對疫情的認知及實際情G出現落差,陷入集體恐慌,源於無知及不了解,並引致物資搶購潮。他呼籲市民多看權威人士的資料,亦要多方查核消息真偽,不要不停轉發道聽塗說的消息。

至於市民對政府資訊的信任程度低,傅子健表示與過去一年的社會事件「一定有關」,「由不信任的人叫你不要擔心,只會覺得對方是掩蓋事實」。他表示政府處事要有充足透明度,例如具體交代物資數量、貨源及物流情G。中大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副院長黃仰山建議,由於較多人信任醫生,他們可以利用網上或其他科技,將疫情資訊傳遞給市民。

調查又顯示,僅56.3%受訪者避免社交活動,35.9%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反映市民較難保持社交距離。中大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助理教授郭健安表示,除了問政府可做什麼,「市民亦要由自身做起」,減少緊密接觸及聚會,如唱卡啦OK及「攬頭攬頸」,減低受感染風險。

——綜合《明報》報道

◆知識增益

知溝理論(Knowledge Gap Theory)

3名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學者於1970年代提出「知溝理論」,指出當大眾媒體增加社會的資訊流量時,社經地位高者可較社經地位低者更快獲得相關資訊,資訊分佈不均,故資訊增加反而令兩者的知識鴻溝擴大,而非縮小。

根據知溝理論,造成知識鴻溝的主要原因如下:

1. 溝通技巧

一般而言,教育程度愈高,溝通技巧愈好,故更易蒐集資訊;閱讀、理解、記憶能力也愈好,有助多方面理解議題

2. 資訊存量

透過課堂、教科書、討論,受過教育的人會接觸更多題材,故各種意識都更高

3. 相關社會接觸

較高教育程度者通常有更多社交融合(social integration),有助他接觸不同觀點及故事,令他更易理解公共議題

4. 選擇性接收

受過教育的人懂得善用媒體,沒有相關知識者則相反,故對社會議題的意識及興趣較低,或不知道事情可能對他有影響

5. 媒體目標市場

任何產品、新聞等都有特定的目標群眾,且通常是社會上較高的階層,故低下階層較難有所注意

.公共衛生資訊(圖)

■模擬試題

◆資料回應題

(1) 根據資料,說明香港在爆發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社會出現集體恐慌的兩個可能原因。

關鍵字:新冠肺炎疫情、集體恐慌、原因

原因一:市民對疫情出現「認知落差」

→ 分析

新冠肺炎由新型冠狀病毒引起,各界對其認識不多。中大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於2020年初訪問1168名18歲或以上的本港市民,88%自覺有可能或極有可能染新冠肺炎;98%認為一旦受感染,會出現嚴重或非常嚴重症狀。實情是全港700萬人中,至2020年3月5日有105人確診新冠肺炎。可見市民對於疫情的集體恐慌,可能源自認知落差

原因二:對政府信任程度低

→ 分析

政府向大眾發布正確公共衛生資訊,有助提高市民的衛生意識,防止疫情蔓延。但中大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研究發現,僅16.2%受訪者認為政府官方網頁資訊可靠,是最少受訪者認為可靠的資料來源。當市民不信任政府公布的資訊,如質疑政府公布的感染人數或物資存量,認為政府有所隱瞞,市民難以了解疫情進展及防疫措施,便容易出現集體恐慌

◆延伸回應題

(2) 「加強資訊傳播能有效(B)提升市民的公共衛生意識(A)。」你同意嗎?解釋你的答案。

↑(A)須從正反兩面分析加強資訊傳播為何能或不能有效提升市民的公共衛生意識

↑(B)評估成效時,必須設定評估準則,如限制、針對性、時效、成本效益等

同意:

•媒體傳播速度快

就時效而言,加強資訊傳播可即時提升市民的公共衛生意識。新冠肺炎在港爆發後,衛生防護中心、醫護學者等透過傳統媒體如報紙、電視等,以及社交平台等新興媒體,教育市民正確佩戴口罩、「洗手七式」等。上述媒體的傳播速度快,市民可快速接收正確的防疫資訊,有效即時提升他們的公共衛生意識

•能針對個別議題提高意識

資訊傳播可就指定公共衛生議題,針對地提高市民的衛生意識。本港於2019年5月至2020年初,發現9宗人類感染大鼠戊型肝炎個案,衛生防護中心於是發布有助減低戊型肝炎傳播和感染風險的資訊,如把垃圾及廚餘放在有蓋垃圾箱內,並每天清理;接觸動物後,立即用聹G和清水洗手等,能有效針對戊型肝炎,提升市民的公共衛生意識

不同意:

•難觸及社經地位低者

資訊傳播接觸的公眾層面受限,難提升整體市民的公共衛生意識。「知溝理論」指出,當社會資訊流量增加時,社經地位高者較社經地位低者更快獲得相關資訊,故資訊增加反令兩者的知識鴻溝擴大;加上現時資訊傳播愈來愈依賴智能手機、社交媒體,教育程度及經濟能力較低者或缺乏知識和能力及時獲取相關公共衛生資訊。因此,加強資訊傳播難以有效提升市民的公共衛生意識

•未能從根本提高衛生意識

公共衛生意識需時培養,例如使用公筷、如廁後徹底洗手、呼吸道受感染時戴口罩等,均屬長期的良好習慣,有助防止多種傳染病。2020年1月起香港爆發新冠肺炎疫情,防疫資訊透過大眾傳播媒介傳播,但只要疫情緩和或消退,不少市民的公共衛生意識便打回原形。在資訊傳播層面上,通常只能夠針對個別疫症改善市民的防疫意識,難以從根本上全面提升市民的公共衛生意識

顧問教師:古俊彥老師

[通通識 第635期]

 
 
今日相關新聞
時事點對點:新冠肺炎認知落差 掀防疫用品搶購潮
[顯示全部題目]



引用明報

引用明報(加拿大)內容收費準則:(包括:報章,各類附刊,數碼及任何名下之內容)

文字:每100字(含標點符號) 30元
特別內容如獨家新聞,名家約稿等另按情況收費

圖片:每張50元
獨家,合成圖片,圖樣設計另議。

凡未於收費表列明之項目而屬明報(加拿大)內容者,引用者請先行查詢收費。

舉報剽竊內容獎勵辦法:

凡舉報可能剽竊明報(加拿大)內容者,若有關舉報能成功令明報(加拿大)追討有關費用,在扣除追討費用後,舉報者可獲有關金額的15%作為酬勞。

 
廣告 advertisement
廣告 advertisement
 
 
 
 
主頁 ,  誠聘 , 待聘 ,
房屋出租  ,  招生  , 
服務  ,  買賣  ,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