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究竟誰人會吃雪菜肉絲呢?」我十多歲時常常自問,到茶餐廳吃常餐,麵食大多會有幾款材料可以選擇,沙嗲牛肉、五香肉丁、煎蛋、香腸等,另外少不了的是雪菜肉絲。年輕時總愛點沙嗲牛肉,認為這才是茶餐的「王道」,配上剛好煮透的即食麵,不就是平民的美食嗎?誰會去點清淡、肉少、好像吃不飽的雪菜肉絲。 後來我知錯了,改變了年少時輕狂的想法,有次連續好幾天,都吃了雪菜肉絲。年紀漸長,病痛愈來愈多,身體回復的速度沒有以前般快。三十多歲時的某一日,忘記吃錯什麼,肚瀉之餘,消化功能好像停止了,完全沒有進食的胃口。看過醫生吃過藥,早睡晚起,休息大半天,起H時「手軟腳軟」,但總算有肚餓的感覺,身體示意要補充一點營養。 身體不適吃白粥最好,這不單是媽媽的說法,也確實是得到中醫推崇的飲食智慧。不過在起H與上班之間,不容易找到粥店,能吃到軟綿的白粥是件奢侈的事。沿途最方便的,就是平日光顧的那家茶餐廳,可以怎麼辦?唯有自行轉換至「健康模式」,凍奶茶轉成熱檸水,火腿奄列轉成煎熟蛋配火腿,那麼沙嗲牛肉麵呢?平日喜愛的食物頓時變成了負擔。 再看下去,餐牌上只有雪菜肉絲得到腸胃「首肯」,米粉自然是最好的配搭。吃下去體力慢慢恢復,感覺好多了,日常生活得以維持,至少能支撐到下班回家休息。接茼n幾天的早餐,我都點了雪菜肉絲米粉,那時我明白到,自己的選擇沒有受味蕾左右,而是腸胃主導了想法,甚至可以說,腸胃主宰了身體的一切。 ■知多點 雪菜肉絲為什麼會於茶餐廳出現?沒有明確的說法。追溯源頭,雪菜肉絲不是茶餐廳所創,早見於上海菜,用於湯麵或年糕。依我推論,1950年代大量上海人遷移到香港,部分聚居開店,上海的飲食文化逐漸影響香港。適逢茶餐廳開始興起,為迎合各方食客,豐富食肆的內涵,所以海納百川,其中一款就是吸收了上海的雪菜肉絲,成為麵食的材料之一,並流傳至今。 ■作者簡介 蕭欣浩 「蕭博士文化工作室」創辦人、大學講師、作家,曾任法國餐廳廚師。專研語言文字、飲食文學及文化,常任電視節目《學是學非》、《粵講粵降迭n學者嘉賓,著有《解構滋味:香港飲食文學與文化研究論集》。 文:蕭欣浩 圖:陳綺雯 [語文同樂 第430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