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資料A:日本小學生人數(圖)
◆圖表解讀
左圖包含兩組數據,一組是日本整體小學生人數,另一組是日本就讀私立小學人數,兩組數據分別以藍色棒形圖和紅色折線圖顯示。圖表橫軸為時間,以年份為單位,縱軸為小學生人數,以萬為單位。綜合而言,左圖顯示了日本整體小學生人數及就讀私立小學人數隨時間的變化。
■模擬試題及答題指引
◆(1) 描述上圖顯示的兩個趨勢。 (4分)
參考論點
藍色棒形圖顯示日本整體小學生人數有按年下降的趨勢。在1985至2000年間,降幅最為顯著。整體小學生人數由1985年約1109.5萬下降至2000年約736.6萬,跌幅逾三成。其後由2000至2015年,小學生人數降幅開始收窄,共下降了約11.2%。2015至2017年,雖然學生人數降幅並非十分顯著,但仍下降約1.4%,仍然呈跌勢,很大可能是因為日本的出生率一直下降,故適齡入讀小學人數亦隨之下降。
紅色折線圖顯示日本就讀私立小學人數有反覆上升的趨勢。由1985至1995年間,就讀私立小學人數由近6萬升至約6.82萬。其後1995至2000年間,數字輕微回落。由2000至2010年間,相關人數由約6.75萬急速上升至約7.9萬,上升17%,升幅最為顯著。2010至2015年間,數字有輕微下降,但由2015至2017年,數字又再呈現上升趨勢。總括而言,1985至2017年間就讀私立小學人數的升幅比降幅大,代表日本愈來愈多學生就讀私立小學。
◆(2) 「相對其他人,家長的期望是中學生學業壓力的最大來源。」你在多大程度上同意這說法?解釋你的答案。 (8分)
參考論點
很大程度上同意:
家長期望比學校更熱切
相對學校,家長對子女的期望更為聚焦。家長的期望聚焦於自己的子女,學校則較看重學生的整體表現,以一班、一級或整校作為評核單位,如公開試整體成績或全港性系統評估,較少集中在個別學生的成績上,因此不會對中學生造成很大的學業壓力。相反,家長會獨立評價子女的表現,施予的期望沒有其他人共同分擔,家長或希望子女入讀指定大學,或取得指定名次。因此,家長的期望對學生造成的學業壓力比學校大。
家長比朋輩更具影響力
相對朋輩,家長影響子女的方式更多。若學生學業成績欠佳或被朋輩取笑,群眾壓力可能令其自尊心受挫。但家長對其成績不滿,除有言語批評,更可能有其他舉措,如限制子女部分自由,例如玩電子遊戲的時間,或減少子女外出時間和設定學習時間表等。因此,面對家長多方面的影響,子女為免自尊受創和失去一些福利,會努力達到父母的期望,從而產生比朋輩帶來更大的學業壓力。
很小程度上同意:
學校氛圍比家長更具影響力
學生每天平均花9小時在學校學習,若學校學習氣氛緊張,學生難免產生緊張情緒。如在公開試前夕,同學均努力溫習,學生或因緊張的學習氣氛而對考試更蚨礡A教師也會不斷指出公開試的重要。成績稍遜的同學或面臨留班壓力,在學校的氛圍中,留班通常代表學生未有盡努力,故或影響其自尊。相反,家長或長時間外出工作,早出晚歸,未必有空理會子女的學業。因此,家長的期望對學生造成的學業壓力,不及學校的緊張氛圍。
朋輩認同比家長更重要
青春期間,青少年渴望得到朋輩的認同。如果成績欠佳,朋輩或會取笑其能力低,嚴重情G下或會被欺凌。因此,青少年盼透過取得好成績換取朋輩的認同,但此舉令他們產生比較心態和無形壓力。另外,處於青春期的中學生或處於反叛期,父母愈希望他們做的事,他們偏不做。因此,青少年更為茩囿B輩對自己的看法。相對於家長的期望,朋輩認同才是對中學生學業壓力構成最大的影響。
文:李嘉慧老師
[通通識 第63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