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美貿易戰的背景下,疫情潛在引發的全球供應鏈重整更受到注目。美國商務部長羅斯(Wilbur Ross)1月底聲言中國的疫情或對美國有利,他形容這會促使商界加速將供應鏈搬回北美,「部分去美國,部分也會去墨西哥」。但研究全球化議題的國際關係專家康世和認為,供應鏈移動非常迅速,因此難以說誰會是「贏家」,而且美國始終未能解決勞動力成本及缺乏技術工人的弱點,疫情未必加快供應鏈遷往美國。 勞動力成本高缺技術工 康世和解釋,美國追求「近岸生產」(near-shoring production,指供應鏈回流並就近外判到周邊地區生產的做法)返回本土的進程,一直受限於美國勞工成本高昂和缺乏技術工人的問題,他不認為疫情必然會加快轉向近岸生產的速度,那大體上只涉及在美國出售的美國貨物。他說:「但對在亞洲出售的美國貨物,仍會是在中國或東南亞製造。」 《金融時報》本月初一篇社評指出,武漢肺炎疫情迫使全球化走回頭,斥中國應對方式的破壞力或有如病毒。但康世和認為,供應鏈變得分散反會令全球化運作得更好,理由是投資會提高薪酬和生活水平,令全球化本身更為包容(inclusive),「亞洲是巨大的地區,供應鏈轉向至整個亞洲,對全球化會有巨大助益,令其更具彈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