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新聞撮要
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率領團隊研發的第三代雜交水稻,日前接受首次公開測定產量(下稱測產),專家組最終評定兩塊試驗田平均畝產達1046.3公斤,袁隆平透露未來目標畝產1333公斤。專家認為第三代雜交水稻的產量有重大突破,建議國家及相關單位加快推動產業化進程。
目標畝產1333公斤 專家倡加快產業化
根據資料,水稻畝產700公斤已是大豐收,2012年湖南曾種出畝產900公斤的超級雜交水稻。是次測產由湖南農學會組織,專家來自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水稻研究所、福建農業科學院、湖南農業大學等多家機構。袁隆平表示第三代雜交水稻克服了第一代和第二代的缺點,專家組認為是次第三代雜交水稻3個測試組合均表現出株型優良、莖稈粗壯、耐肥抗倒、穗大粒多、不早衰等優點。
中通社報道,中國第一代雜交水稻目前推廣面積約1億畝,但選育到優良組合的難度較大,第二代則若遇異常天氣,培育和繁殖較易失敗。全球已有40多個國家和地區利用中國雜交水稻技術提高糧食產量,袁隆平希望是次測產的品種早日通過審批,並可在2020年於海南種植,再推廣至全國。
1970年代袁隆平率領專家培育出雜交水稻。雜交水稻專家楊耀松表示,雜交水稻相當於果樹嫁接,他以混血兒作比喻指雜交水稻與基因改造完全沒有關係。截至2017年,雜交水稻在中國累計推廣逾90億畝,增產9000多億公斤。按每人每天吃1斤米計算,雜交水稻至少可多養活50億人口生活1年。
——綜合《明報》、新華社報道
◆知識增益
全球糧食危機
聯合國與多家機構2019年4月共同發布《2019年全球糧食危機報告》,報告預計在2019年,也門、剛果民主共和國、阿富汗、埃塞俄比亞、敘利亞、蘇丹、南蘇丹和尼日利亞北部將經歷全球最嚴重的糧食危機。
報告指出衝突、氣候變化與經濟危機是導致糧食短缺的主要因素。因衝突或社會局勢動盪而陷入飢餓的人主要居住在非洲、西亞和中東國家;因氣候變化和自然災害而陷入飢餓的人絕大部分居住在非洲;經濟波動則令布隆迪、蘇丹和津巴布韋等國家約1020萬人陷入飢餓。
報告建議透過防止衝突、維護可持續和平、加強兩性平等、保障兒童營養、普及教育、改善鄉村基礎設施、加強社會保障等,以建立「零飢餓」的世界。
2012年,聯合國與其他國際非政府組織制訂5級制的糧食安全階段綜合分類(Integrated Food Security Phase Classification,簡稱IPC),是次報告提及的糧食危機(Crisis)情G指IPC第三級或以上。
.2018年全球飢餓情G(圖)
.中國雜交水稻(圖)
■模擬試題
◆資料回應題
(1) 「雜交水稻培育技術為中國的發展帶來正面影響。」資料如何支持這看法?
答題時不用表達個人立場,只需利用資料作為論據引證論點
關鍵字:正面影響、支持(圖)
◆延伸回應題
(2) 國際協作如何協助解決全球糧食危機?
不同持份者(例如:各國政府、非政府組織、全球公民等)在全球化下互相協助
即改善、處理,答題時須指出國際協作如何幫助各國解決問題
關鍵字:國際協作、解決、全球危機(圖)
顧問教師:古俊彥老師
[通通識 第608期]